分类:默认分类

国企改革“三部曲”:政策先行央企地方协同推进

2017-02-17 00:40

    ■本报见习记者 杜雨萌

    “近年来成本上升(包括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此外,叠加当前国内十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因此优化调整结构、持续转型升级将是中国企业的首要战略选择,而国有企业改革也将继续深入推进。”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按照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的说法,201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制定出台年,2016年是国企改革政策落地年,2017年就应该是国企改革的见效年。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自2015年9月份《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2016年又先后有7个专项配套文件出台,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已经完成。同时,国资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36个配套文件。可以说,当前“1+N”文件体系及相关细则共同形成了国企改革的设计图、施工图。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分析认为,2016年国企改革与以往相比有两大不同:一是关注结构调整,配合供给侧改革,旨在以改革促发展,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结构性改革,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二是具体措施落地,从易到难脉络清晰。

    具体来看,改革范围呈现由小到大趋势。2014年国资委公布了四项改革试点内容,主要从资本管理模式、混合所有制改革、管理和薪酬机制、监督机制四个方面选择了6家试点企业。2016年2月份,国资委又公布了十项改革试点内容,包括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央企兼并重组、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落实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差异化改革、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总体上看,这是之前四项改革试点内容的细化与改进,并强调了央企兼并重组试点内容。

    胡迟认为,整体上看,试点企业的改革效果非常好,涉及包括董事会试点、市场化选聘、员工持股、“两类公司”等敏感和空白领域,为以后大规模推进国企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国企改革政策框架已经构建的基础上,各地方省份也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因地制宜的国企改革举措,并且各省份间的改革措施各有侧重。以国企改革中的先行地区上海为例,一是以两大投资平台推动资本运营;二是所有制改革方式多样,包括推动集团整体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试点员工持股等;三是实行更为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四是实现国资布局结构调整,将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份,上海国企ETF发行,其成分包括66家上海市国企。这是上海市借助资本市场实行国资改革的又一创举,将有助于实现国有资本流转、提高股权流动性、推动国企改革。

    而一些以资源为主的中部大省则在改革过程中一方面以混改为抓手,做强做优做大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推动企业重组整合。

上一篇:证券期货公司开启国际化布局只是第一步 “走出去”还需监管层更多支持

下一篇:从地方“两会”看楼市调控 因城施策仍有加码可能

转载 阅读(0) | 评论(0) 关键字:

免责声明: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图片、数据及图表)均为网友自发上传,如发生图片等侵权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若发现疑似图片侵权行为可发送举报邮件至3164116989@qq.com。博主所发内容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证券日报网提供博客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请各位网友不要上当受骗!

昵称:  登录 | 注册

减少编辑区域 增加编辑区域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