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分类

财科院报告:疫情倒逼数字生活基础设施加速,数字金融成小微商户“后援团”

2022-01-12 18:43

    本报记者 李冰

    1月11日,蚂蚁集团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促进包容的数字生活指数报告》,选取数字生活基础设施、数字生活服务供给、数字生活服务消费三大维度及其涵盖的14个子类目,综合量化为全国数字生活指数。总指数显示,疫情期间,全国数字生活指数连续增长了16个月。

    报告认为,这背后原因,首先是数字就业、数字金融、数字硬件、数字物流等数字生活基础设施平稳发展,加持了包容性发展。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数字金融,达60.4%。

    疫情期间,无接触贷款较好支持了小微商户的日常运营和资金流转,缓解了疫情对他们的冲击。如被新加坡、印度、印尼、越南等多国学者荐入“2021全球农村金融技术创新榜单”的网商银行卫星贷款,截至2021年6月底,累计为2000万涉农用户提供了无接触贷款。

    其次是数字政务、数字健康、数字商贸、数字出行等数字生活服务供给涨幅明显。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数字政务,增长幅度为264.1%。报告指出,疫情催生居家数字化学习、办理政务、健康问诊等供给端的增长,加之各地政府纷纷主动寻求数字化转型,助推了数字政务的逆势上涨。

    报告还分析了不同地域之间数字包容发展的特征。在总指数上,东南部分省份最高,在增长率上,中西部地区增长幅度最大。报告还进一步指出,西部地区数字包容发展强劲背后,主要是数字生活服务供给指数突出,比如广西在这一指数上增速就高达209.4%。该报告主要数据来源,支付宝的数据还显示,2020年,广西包揽了全国数字生活指数增长最快的前5个城市。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对记者说,技术、规则的供给和社会主体的能力从供需两端影响数字包容性。数字包容性有利于推动规模经济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数字信息垄断形成的“赢者通吃”局面,规避数字鸿沟所引发的风险升级,从而为市场主体的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促进实体经济振兴。数字包容性有助于避免数字鸿沟带来收入分配差距,从而促进共同富裕。

    课题组代表石英华研究员认为,数字生活指数报告从有效维度描述我国数字包容性水平,为宏观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精准制定实施提供微观数据支撑。

    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指出,数字技术在可得性和有效性方面改善了人民美好生活,促进了数字包容发展。但依然需要从地域、行业和人群三个层面,关注需求和现实差异,努力减少数字排斥和数字鸿沟,作为互联网平台企业责无旁贷。

(编辑 田冬)

上一篇:美团数字人民币碳中和试点扩容

下一篇:京东云京鱼座线下体验店计划今年覆盖300个城市

转载 阅读(0) | 评论(0) 关键字:

免责声明: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图片、数据及图表)均为网友自发上传,如发生图片等侵权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若发现疑似图片侵权行为可发送举报邮件至3164116989@qq.com。博主所发内容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证券日报网提供博客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请各位网友不要上当受骗!

昵称:  登录 | 注册

减少编辑区域 增加编辑区域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