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分类

代币发行融资已达26亿元 监管归口仍无定论

2017-08-31 01:27

    ■本报记者 左永刚

    今年以来,在资产配置荒叠加企业融资需求的背景下,代币发行融资(ICO)风生水起,引发包括VC/PE机构以及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跃跃欲试。

    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近日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7月18日,监测发现在上述平台上线并完成ICO的项目65个。

    根据上述报告,目前面向国内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有43家,2017年以来,截至7月19日通过上述平台完成的ICO项目累计融资规模达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国内,不少VC/PE机构以及企业开始热衷于尝试ICO,并且试水的意愿强烈。

    “ICO之所以突然爆发,其背后深层次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资金遭遇‘资产荒’,目前闲散资金缺少优质的大宗资产配置渠道或品种;二是一些企业有拓展融资渠道的客观需求。但ICO可能会滋生诈骗等违法活动。”8月30日,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区块链金融研究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我国对上述特定虚拟商品已给出官方界定,并且未承认其货币功能。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特定虚拟商品,在部分国家可以实现与法定货币挂钩,这就解决了流通难题,而在中国虽然只是被定义为特定的虚拟商品,但可以在互联网上买卖,这意味着,虚拟币可以以人民币计价。这就解决了流通技术障碍。”上述区块链金融研究者称。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ICO的监管并没有归口,并且有消息称近期中央监管机构正在密集调研,地方监管机构也尝试“监管沙盒”、进行“风险提示”。

    目前业界产生的共识是:尽快将ICO纳入正式金融监管,包括对ICO行为进行法律界定、对ICO项目真实性审核把关。同时明确监管归口。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飒8月30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监管机构的调研频繁,对于ICO概念和外延的研讨也很深入,但只要一说到涉众案件,大家总是严肃的。

    对此,肖飒建议参照《证券法》及相关法规规则,借用证券类自律组织和从业资格,对于ICO进行疏导,如果ICO能够给市场和百姓带来正面作用,给予其备案或牌照,按照类证券的管理思路进行处理,但要兼顾一级市场管理的普遍规则。

    从性质上来看,ICO更应该归口于央行监管,但从ICO的行为来看,按照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重视行为监管”的要求,ICO应该归口证监会。目前美国证监会宣布将部分ICO项目纳入监管体系。

    肖飒则认为,由证监会监管ICO最为顺畅,然后由央行统一监管严控通过ICO洗钱,最终实现对ICO的穿透式监管。

上一篇:中国TMT企业IPO数量维持高位 A股TMT公司平均市盈率降至54倍

下一篇:全国股转系统首次对主办券商分档

转载 阅读(0) | 评论(0) 关键字:

免责声明: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图片、数据及图表)均为网友自发上传,如发生图片等侵权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若发现疑似图片侵权行为可发送举报邮件至3164116989@qq.com。博主所发内容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证券日报网提供博客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请各位网友不要上当受骗!

昵称:  登录 | 注册

减少编辑区域 增加编辑区域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