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分类

起底“代理维权”外衣下的金融“黑灰产”

2024-03-15 19:15

    本报记者 李冰

    “我目前在配合警方办案的回程中,稍晚才能回到本市。”某金融机构法务总监张涛(化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声音中透着疲惫。记者与张涛预约的电话采访时间也是一改再改,最终推迟到3月14日凌晨进行。

    张涛除了负责日常法务工作,也是该公司消保组的一员。“起初是客服部在内部会议中反馈,收到一些消费者投诉公司暴力催收,要求公司给予个人高额赔偿及免息免本金。”据张涛讲述,事情发生后,多部门联动核实工作人员是否存在暴力催收、违规作业等问题。经排查,不存在上述投诉问题,于是驳回了诉求。

    “然而,后来我们发现,上述‘诉求’在金融机构端无法得到满足后,他们会批量投诉到各大监管平台,且投诉模板类似、话术基本一致,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张涛说。

    实际上,此类情况不只在一家金融机构发生,记者通过采访10余家机构及助贷平台发现,类似“碰瓷儿”式投诉已成为令各家机构深感“头疼”的问题。从调查来看,包括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内的金融各条线企业,都苦金融“黑灰产”久矣。

    披着“代理维权”外衣

    所谓金融“黑灰产”指的是电信诈骗、钓鱼网站、木马病毒、黑客勒索等利用网络开展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包括所谓的债务减免、代理维权、征信修复、逾期法律咨询等类型。这不仅侵害消费者隐私和财产安全,还会破坏金融生态、危害金融安全,更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这种‘非法代理维权’行为是有很多弊端的。”某机构消保组成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2023年,同一信访人因多次重复投诉且为非理性诉求的缠访投诉,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后经过机构统计,上述类型投诉约占公司正常投诉信访的30%,迫使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对信访投诉进行甄别,占用了大量解决消费者真实合理诉求的资源,严重影响了投诉处置效率。”

    提及上述情况,奇富科技也表示颇为“头疼”,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部分客户在“委托代理”等黑灰产的诱导煽动下,提出不切实际的“修复征信”“免除息费”等非理性诉求,被诱导利用歪曲事实、编造材料大量重复投诉,并一事多访,不仅大幅增加了公司的信访投诉量,也挤占了正常投诉的处理渠道,造成了投诉信访处置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工作成本。

    记者通过多家机构了解到,一些披着“债务重组”“代理维权”外衣的黑灰产组织和反催收联盟,正在通过钓鱼取证、缠诉闹访、恶意投诉等手段向金融机构或助贷平台施压,已达到免息或高额赔偿金的目的。

    同时,《证券日报》记者也从消费者角度进行了调查。记者从某家个人债务逾期解决方案的法律咨询公司了解到,该公司主要为网贷、信用卡负债群体提供专业债务咨询服务。此类公司自称,通过了解消费者信用卡、网贷逾期情况,为消费者提供协商减免逾期罚息、债务免息分期、停止催收及起诉和减免结清方案,并收取一定咨询费。

    值得注意的是,在咨询过上述公司后,记者接连收到多个北京市反诈中心的提示预警电话,反复提醒记者谨防上当。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陈爽爽在日常办理法律服务过程中,接触过类似案件,她对记者深入阐述了其中的套路。“上述所谓咨询公司往往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反催收’服务,收取高额‘服务费’后向被催收的消费者提供同质化、模板化的所谓话术,让消费者利用相关话术同金融机构进行沟通。事实上,非理性诉求的缠访投诉与机构沟通往往不成功,此时,咨询公司会再次向消费者提出‘升级服务’,诱导消费者多次支付‘服务费’。更有甚者,在消费者第二次找咨询公司时已被对方拉黑。此时消费者的个人资料早已被倒卖,从此陷入其他‘反催收友商’无休止的骚扰推销电话之中。”

    “这种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帮助消费者,但实际上消费者不仅需要支付一笔咨询费,甚至还可能因被诱导伪造文件或公章卷入违法行为中。”张涛说。

    采访调查中,记者也从公安系统获悉,目前已有类似案件对外公布侦办成果。3月15日,浙江省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成功破获了一起伪造证件案。年初,多家金融机构向南湖警方报案,称平台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有信贷客户可能伪造了假冒的医疗证明,借相关政策申请延期还款或减免还款。接到报案后,南湖警方成立专案组进行侦办,最终该案件在美团金融平台、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海尔消费金融、乐信等多家金融机构的协助下,在河南进行统一收网。从公示内容来看,涉案犯罪团伙以债务优化、债务规划为幌子进行“反催收”服务,查获盖有伪造印章的证件300余份。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近年来,非法代理维权、征信修复骗局等金融黑灰产呈现多发趋势,并形成完整的黑灰产产业链,不仅破坏金融生态、危害金融安全,其背后隐藏的是虚假广告宣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骗取消费者钱财等违法犯罪活动。”

    打击成效初显

    根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联合机构发布的《“非法代理维权”治理调研报告(2023)》显示,2020年以来,“非法代理维权”黑产规模出现了比较明显增长,全国目前有超过万家以“债务咨询”“法务咨询”为名头的公司,仅2021年成立的公司就是过去10年总和的5倍以上。根据行业人士估算,“非法代理维权”黑产造成行业机构财产损失达数百亿元级。

    不过,金融黑灰产的猖獗相应也触发了监管端及机构端的共同打击与整治力度的强化。

    多地金融监管机构发文整治金融黑灰产,一些地方的协同治理思路也陆续浮出水面。经梳理,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地方密集发布近20份文件。比如,原江西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警惕“代理维权”“修复征信”等陷阱,依法理性维护权益的风险提示》等。

    另外,记者注意到,针对金融黑灰产也呈现多条线机构联合打击之势,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抱团”打击金融黑灰产。

    2022年3月份,由马上消费金融牵头,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招联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新网银行等几十家机构共同参与,成立了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达成信息共享、经验互通、行动互联等共识,打击金融黑灰产,打出了机构合力反击的“第一枪”。2023年6月份,乐信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组织指导下,与腾讯、阿里、抖音等39家会员单位共同发起了行业自律公约,探索阻断非法代理债闹组织线上获客的途径。

    如今,机构端打击成效已初显。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14日,马上消费金融已经推动29个省市的公安机关受理打击非法代理维权案件332起(刑事案件61起,治安案件271起),打掉8个非法代理维权团伙;截至2024年3月份,海尔消费金融已经推动各省多地公安机关受理打击非法代理维权案件16起,打掉两个非法代理维权团伙;截至目前,新网银行共推动全国公安机关受理、立案黑灰产团伙案件几十起,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上百人,其中涉及非法代理投诉类案件占比高达50%。

    从助贷平台一端来看,奇富科技数据显示,2023年6月以来,经过投诉举报,成功促使2000余条黑灰产视频下架;信也科技披露,2023年度成功识别并标记超2万疑似黑灰产客户,主动向行业大数据系统反馈百余条黑灰产声纹信息,并向相关客户发送了近4000条黑灰产风险提示短信;通过与多方力量的合作,乐信在2023年成功协助警方打击了百余起黑灰产案件,其中涉及债闹黑灰产案件19起。

    仍有“痛点”待解

    虽然在地方、行业的初步探索下,打击金融黑灰产已初步达成一定成效。但当前打击金融黑灰产力量较为分散,还未在全国完全形成统一打击的合力,成果相对有限。

    “打击金融黑灰产已经成为银行、消费金融等多个金融行业的普遍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着法律制度、监管共识等多方面的难题。”在奇富科技相关负责人看来,机构目前存在的较大困境是对黑灰产定义的标准不明确。比如,一个非法代理维权事件的性质认定在一个地区达成共识,但是不敢保证到其他地区被认可。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看来:“目前打击金融黑灰产面临跨区域跨领域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组织体系不健全,信息共享不畅通,交叉性风险甄别防范不到位,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等问题。另外,跨部门统筹力度不够,管控规则标准待统一,治理规则不一致。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高,隐蔽性风险源头辨识、分级、控制及隐患排查的挑战较大。”

    多位受访者认为,遏制非法代理维权,净化金融市场环境,需要监管部门、司法部门、金融行业和消费者等多方合力共治。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建议:“金融机构和借贷平台应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共建联防联治反诈数据库。同时也需短视频平台配合加大整治力度,屏蔽非法代理维权推送广告视频,从源头治理阻断不良诱导信息传播,多方合力共治能起到遏制作用。”

    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认为,从业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风控预警、监控平台,对异常指标及时预警。同时,金融黑灰产问题是涉及金融市场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系统性工程,打击工作任重而道远。仅凭一时一地之力难以开展系统性监测、打击,必须多方形成合力,构建立体化全方位打击长效机制。

(编辑 乔川川)

上一篇:A股上市银行首份2023年年报出炉 平安银行去年实现净利464.55亿元

下一篇:起底“代理维权”外衣下的金融黑灰产

转载 阅读(0) | 评论(0) 关键字:

免责声明: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图片、数据及图表)均为网友自发上传,如发生图片等侵权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若发现疑似图片侵权行为可发送举报邮件至3164116989@qq.com。博主所发内容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证券日报网提供博客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请各位网友不要上当受骗!

昵称:  登录 | 注册

减少编辑区域 增加编辑区域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