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分类

去年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明显分化:6家超100% 29家不足20%

2022-04-14 20:55

    本报记者 冷翠华

    多家险企近日陆续披露了其2021年短期健康险的综合赔付率。截至发稿时,记者对110家险企短期健康险的不完全统计显示,40家财险公司的平均综合赔付率从2020年的28.1%上升至2021年的38.3%;70家人身险公司的平均综合赔付率从38.3%上升至2021年的42.4%;行业平均综合赔付率约40%。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短期健康险的行业综合赔付率处在偏低水平,但结合该项业务的特点来看,今后短期健康险的赔付率可能进一步上升。

    综合赔付率同比上升

    从不同保险公司来看,去年其短期健康险的综合赔付率呈现明显分化,6家险企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超过100%,29家险企该项业务的综合赔付率不足20%。但赔付率畸高或畸低的险企多为该项业务量较小,个别赔案容易对综合赔付率指标造成较大影响。从行业整体赔付率来看,无论是财险公司还是人身险公司,去年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较2020年都有所上升,但目前行业整体综合赔付率仍处在偏低水平。

    对赔付率同比上升的原因,水滴保总精算师滕辉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主要有七方面原因,一是前几年短期健康险高速发展,参保人群随着等待期的结束以及年龄的增长,逐渐进入了理赔周期;二是惠民保快速发展,其具备价格低、责任广,且既往症群体可投保等特点,这些参保人群进入承保周期就可能产生赔付;三是肿瘤特药相关业务快速发展,涉及的赔付金额相对较高;四是监管政策的引导,比如要求短期健康险定期进行赔付率和费用率的回溯,会指引险企主动调整费率,特别是对赔付率偏低的产品降低费率;五是随着百万医疗险的普及和宣传,疾病用药可能逐渐向医保范围外的目录扩展;六是新药使用、新的医疗手段等因素也会推高治疗成本;七是体检的普及使得疾病的检出时间提前,从而产生治疗和赔付。

    慧择财险利润中心总监唐景东分析认为,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上升,或跟续保结构有关。一方面,高风险客户更倾向于续保;另一方面,对上年已出险的客户,部分险企允许客户续保并继续提供保险赔偿,这也会使得该项业务后期赔付率高于前期。

    赔付率或前低后高

    尽管综合赔付率比上年有所提升,但业内人士认为,整体来看,约40%的行业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仍然处于偏低水平。

    滕辉表示,从定价机制来看,保险产品的赔付率在60%左右属于正常水平,目前40%属于偏低水平。但他同时指出,短期健康险有其特殊性,其本身的价格和赔付率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果在销售周期内,产品不进行价格调整,赔付率自身会缓慢上行,风险管控较弱的险企还可能面临赔付率快速上行的局面。因此,拉长周期来看,短期健康险的赔付率前低后高是合理现象,预计今年短期健康险的赔付率会进一步上升。

    唐景东表示,从短期健康险的典型产品百万医疗险面世至今,已经有6年,整体来看,赔付率相对稳定。一方面,百万医疗险用户群体集中在30-45岁年龄段,这类群体理赔发生率较低;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多数健康险是在扣除一定免赔额(1万元或2万元)后对剩余的合理医疗费进行报销。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0年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5146.4元,低于短期健康险免赔额,这也是该产品赔付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唐景东同样认为,未来,短期健康险的赔付率或会上升,尤其是如果续保客户占比不断攀升,可能会造成赔付率的上涨,因为高风险客户更倾向于续保。

    保费增速下滑

    近几年,随着百万医疗险的走红,短期健康险快速发展,但近两年其保费增速明显下滑,个别月份的保费收入甚至出现同比下降。

    对此,滕辉认为,这主要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短期健康险本身以百万医疗险为主,已经高速发展了五六年,目前进入到发展平稳期;二是惠民保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短期健康险产生挤出效应;三是互联网保险平台的销售模式也在逐渐改变,从以前追求高增长转为追求有质量的增长。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滕辉认为,该领域的竞争还会进一步加剧;从产品形态来看,创新疗法等更多责任将纳入可保范围,会有更多针对带病人群、既往症人群的产品;从费率来看,以前低赔付的产品将不得不降价。整体来看,短期健康险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普及率还远远不够,但保险公司的经营结果将出现分化。

    唐景东分析道,根据政策要求,短期健康险应当在保险条款中明确表述为“不保证续保”条款,部分客户担心次年不能够正常续保而放弃购买短期健康险,这是影响其市场增速的原因之一。同时,在市场竞争因素影响下,健康险的推陈出新和降低费率也较为常见,降低费率也可能导致保费收入减少。此外,在续保运营方面,部分险企投入力度较低,没有主动去对一些快到期客户进行续保告知或者提醒,一定程度上影响续保率。他认为,目前,次标体、高年龄段人群的医疗险市场仍为潜在空白,通过差异化产品设计解决这部分人群的保险需求,或将成为短期健康险未来的探索方向之一。

(编辑 孙倩)

上一篇:投资“踩雷”致偿付能力下降 有险企被评级机构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下一篇:助力农户春耕 “保险+期货”实现多点开花

转载 阅读(0) | 评论(0) 关键字:

免责声明: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图片、数据及图表)均为网友自发上传,如发生图片等侵权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若发现疑似图片侵权行为可发送举报邮件至3164116989@qq.com。博主所发内容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证券日报网提供博客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请各位网友不要上当受骗!

昵称:  登录 | 注册

减少编辑区域 增加编辑区域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