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分类

脱虚向实:新时代下的金融正在聚变

2017-11-30 09:11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立业之本,纵观金融历史,半个世纪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金融脱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近日,北京银行副行长杨书剑表示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中国社科院及中经新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7卓越竞争力金融峰会”上表示,只有扎根实体经济,金融才能走远走稳才能实现健康发展。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深化供给侧改革提供金融。

    据悉,本次峰会的主题为“聚变——金融的新时代”。来自监管层、学者以及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信托、资管、券商等)、新金融机构等多方人士,共同探讨在2017年新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下,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在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做好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脱虚向实。

    值得关注的是,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了金融业要发展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并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谈及金融产业对于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时,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认为,将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这是金融业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形势下,金融业要有所作为,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推动变革创新,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些都是新时代赋予金融业的深刻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则从另一角度解读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高培勇认为今天谈论实体经济的发展和以往有根本不同,今年的财政政策虽然仍标有“积极”二字,但内涵已不一样。一方面,财政赤字被控制在3%的警戒线内,另一方面又压缩了政府一般性支出,并兼顾地方政府融资需求。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表示,中国经济要告别旧红利,挖掘新红利,新红利来自于高素质人口、全方位深化改革的红利、以及新开放与万众创新。包括生态、国防、党的建设等领域将不断释放红利,形成新的制度红利。这一因素与高素质劳动力大军、中国的国际化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叠加,将带领中国经济完成从1.0到2.0的升级换代。

    事实上,银行、信托以及资管公司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对于新经济形势下的金融机构的作用和意义,可以说最有发言权。

    中国华融副总裁、执行董事王利华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对推进供给化改革有独特作用。王利华表示,“1999年以来实施的第一轮政策性债转股中,金融产管理公司既盘活了银行不良资产,又化解了国企债务危机,有效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对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改革有重要作用”。

    中泰信托董事长吴庆斌则对于在新时代下,金融机构如何防控金融风险较有感受,吴庆斌表示,“资管新时代将打破刚性兑付,解决风险定价扭曲。对投资者来说,打破刚兑是动真格的,对投资者心理和理财行为影响较大,在金融机构“卖者尽责”的前提下,投资者需要真正做到“买者自负””。

    当金融科技迅速兴起且方兴未艾,中国在金融科技的市场规模和创新深度方面,均已位于世界前列。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机构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也将承担重要责任。

    宜信首席战略官陈欢表示,监管部门强调做金融需要持牌,规范化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不同类型公司的存在促进了行业生态的持续发展,但是这些公司都需要在监管的框架之下运行。

    新金融机构普遍对金融科技技术发展对金融行业的改变较有心得。

    环迅支付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栾毓敏对大数据对金融行业发展的价值有独特观点。栾毓敏表示,“数据发展对企业尤为重要,在未来所有行为都会进入数据分析,企业需要数据来支撑起商业金融中的信用,企业的信用价值会直接决定企业融资成本高低、融资规模大小,还有其关联企业的融资资格”。

    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乃钦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消费金融的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也满足了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服务的对象的金融需求。新技术终将成为消费金融格局重构的核心驱动力,并最终实现19大报告提出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金融机构,都是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未来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提速,既是中国金融机构责无旁贷的重任,也将为全行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上一篇:国家能源集团开启煤电一体化 破解煤电顶牛困局

下一篇:从地方“两会”看楼市调控 因城施策仍有加码可能

转载 阅读(0) | 评论(0) 关键字:

免责声明: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图片、数据及图表)均为网友自发上传,如发生图片等侵权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若发现疑似图片侵权行为可发送举报邮件至3164116989@qq.com。博主所发内容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证券日报网提供博客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请各位网友不要上当受骗!

昵称:  登录 | 注册

减少编辑区域 增加编辑区域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