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分类

智能家电迎新标准 相关企业2022年多策略扩内需促消费

2022-01-04 17:34

    本报记者 贾丽

    赶在2021年年末,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与此同时,智能家居互联互通行业首个双编号标准也应声落地,这不仅意味着家电、家居产业的智能化在政策层面迎来新规,也明确了消费数智化转型的新动能。

    智能化发展将成为我国智能家电、家居产业在2022年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将成为扩内需的强劲动力。

    相关新标准陆续落地

    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据了解,《规划》紧扣智能制造发展生态的构建,从创新、应用、供给和支撑四方面,提出了两大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智能制造相关标准的落地,让中国智能化发展较为迅速的家电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规模、智能工厂建造标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也将推动家电延伸产业链智能家居的发展。”奥维咨询奥维学院院长张彦斌认为。

    据了解,由中国家电协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制定的双编号标准T/CCSA328-2021,T/CHEAA0019-2021《智能家居系统跨平台接入与身份验证技术要求》已于2021年12月30日正式发布。

    这是业内首个双编号标准,旨在统一不同智能家居系统间的设备发现、连接、身份验证和接入配网等必要交互过程,未来相关部门还将陆续发布《智能家居云云互联互通》等联合标准。

    近年来,在家电、家居产业融合发展之时,智能家居也渐成规模化,但行业面临智能单品较多、软硬件兼容性不一、标准不统一、各企业割据、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大多仅是概念性存在等现状,也出现产品差价可达百倍、企业过度炒作概念等乱象。

    “2022年,中国家电与家居产业链将空前融合,泛家电产业会快速发展。随着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落地、智能家居相关标准的逐渐完善,行业标准将逐渐统一,产业链更为成熟,也将促进企业加强自主供给,进一步扩大智能家居产业体系优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创新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剑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家电企业动作频频

    扩内需促消费

    从宏观政策到行业标准,相关标准的完善,将带动产业端数智化升级、消费端智能家居普及,并进一步促进新消费产生,刺激内需,加速产业升级。在政策加持之下,企业也需从而在复杂的环境中抓住机会,在严峻的环境中增强市场活力,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近日,家电企业也在智能生态、跨界多元化等方面动作频频,以在市场挖掘新的机会,促进智能生态相关产业链新消费的出现。美的机电更名美的工业技术,推出全新战略愿景;海尔衣联网建立中国服装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格力一月内连投两只半导体基金,大手笔“造芯”计划在落地;康佳与海信也都在智慧生态上抛出新战略。2022年,家电企业将在继续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向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领域加速布局。

    海尔智家副总裁左墨之表示:“当下,中国家电家居已经进入智能化的泛家装时代,企业的模式、渠道都在变革,而企业需要进一步抓住机会,刺激新消费的出现。如海尔原来的3万家专卖店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主力军,构建了整个线下的流量入口,在智能化新标准助推下,再加上线上数字化工具的加持,海尔将更有效率地对外展示新变革和新方案。”

    在扩内需、促消费上,家电企业还有很多事可做。“企业要协同政府、零售渠道等方面资源,推动绿色、智能、节能等产品的普及,以确定标准、市场教育、现金补贴等方式,加速老旧产品的替代;在行业标准逐渐之下,围绕智能场景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通过5G、AIoT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打造智能家居范畴下的智慧生活场景,推动各类物联网智能终端的开发和普及,实现硬件为平台和入口的智慧服务生态系统的构建。”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表示:“全球经济的多变性和疫情的反复让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全球供应链面临挑战,我们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家电和消费电子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培育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持续释放市场的需求潜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将培育出智慧家庭、智能硬件、智慧健康养老等更多消费热点,企业也应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不断探索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模式。”

(编辑 孙倩)

上一篇:千趣GKURC产经智库成立  技术、高端、全球化成2021年家电消费电子产业关键词

下一篇:芯片供应紧张传导产业链 Kindle或被亚马逊放弃?

转载 阅读(0) | 评论(0) 关键字:

免责声明: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图片、数据及图表)均为网友自发上传,如发生图片等侵权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若发现疑似图片侵权行为可发送举报邮件至3164116989@qq.com。博主所发内容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证券日报网提供博客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请各位网友不要上当受骗!

昵称:  登录 | 注册

减少编辑区域 增加编辑区域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