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分类

万点论在目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2015-12-14 08:09

万点论在目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作者[推石的凡人 ] 发表于[2015-12-14 7:13:00]

                   

  自从股改以后,中国股市万点论就一直存在,面对股改以后波澜壮阔的牛市,分析师们精神抖擞,喊出了首次万点论,虽然股指戛然而止与6124点,但万点论已经成为分析师心中奋斗的目标,去年下半年以来,万点论再次沉渣泛起,多位分析师名人大佬喊出万点论,刘姝威教授就撰写了《股指万点不是梦》的系列文章,笔者作为市场一位普普通通的小散,一直与万点论不依不饶的争论,也不知道写过多少篇的短文,驳斥这种毫无理性的预判行为。

 实际上有的时候想想这种争论是很多余的,因为这些大师们根本没有说何时会到10000点,是两年三年还是十年甚至100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到了2025年第一大经济体股指在未来很多年以后到10000点是很有可能的,只不过不一定是我等之辈可以看到的。从这个方面来说,这种预测纯粹就是多余的没有时间表的走势预测有啥用。
      日前,国盛证券董事长裘强认为:第五轮牛市远未结束,这次调整是股市过万点的加油站。只要坚持价值投资和改革,第五轮牛市一定过万点大关。他认为:由于中国证券市场长达7年多的时间在低位徘徊,导致中国证券资产价格被低估,这也是未来五年中国证券市场最大的魅力所在。
  笔者首先要问裘董事长的是中国股市低估吗?,按照海通证券李迅雷的说法所有A股的市盈率中位数为99倍,其中主板的市盈率中位数是85倍,中小板为96倍,创业板为121倍。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主板市盈率达到143倍左右,与创业板一样奇高,且亏损面又在扩大。这样的市盈率与美国市场相比已经是很高了,是其好几倍。
  笔者本对这种论调已经不感兴趣,券商观点也总是要吸引你眼球,但今天看着死气沉沉的走势,想想豪情万丈的裘董事长,两者是如此悬殊,对比是如此鲜明,就忍不住再次阅读裘董事长的长文高论,自然也就不免有不同的看法,今提出来向裘董事长请教。。
     裘董事长认为,9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发展,但证券市场的行情远远未反映这种发展变化,更与中国经济已位居世界第二的地位不相称。从中美证券市场对比来看,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与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背道而驰,中国需要一轮新牛市。但是裘董事长忘记了,美国股市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才有今天的成就,而中国股市只有几十年,从建立到现在的时间差不多只有美国的1/10,可上市公司数目已经不少了,与美国相差无几了,美国一位领导人已经在感慨中国股市发展的太快了,对中国股市短短时间有如此之多的公司感到不可思议,感到十分震惊。我们不能够仅仅看到总市值与GDP总量的百分比来衡量资本市场的成败,而是要拿投资者合法利益是否受到合理保护来衡量资本市场是否成功,要看绝大多数投资者是否满意来评判资本市场是否成功。但现实非常的残酷,正是因为投资者利益长期得不到保护,正是因为中国股市扩容脚步迈得太快了,中国股市才有巨大问题。
   笔者非常困惑,资本市场规模或者是与GDP占比跟牛市万点论有何相干。从中国资本市场历史看,正是因为短期规模扩张太快才有圈钱市的美誉,才有牛短熊长,才有过往几年与中国经济走势完全背离。不知道裘董事长笔下的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与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背道而驰是不是指股指走势低迷与经济蓬勃发展相背离,如果是,那么就要考虑资本市场走势缘何与经济背离,而不是片面强调资本市场规模,片面强调规模势必引发大扩容从而导致走势更低迷。
   裘董事长是证券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对中信证券价值没有被发现而心存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值得肯定,美国著名的投行高盛公司的股价从75美元上涨到约200美元,将近涨了2倍。中国证券业的龙头企业中信证券)则长期徘徊在14元附近,现在也只有18元多。尽管业绩持续增长,但是在长达五年的熊市期间股价几乎就没有上涨多少,其内在的价值更得不到市场应有反映。中信证券目前市盈率是10.10倍,而高盛公司12.02倍,如果仅仅从市盈率角度来看,中信证券要比高盛低一点,但也不是低的很多,还不到20%,从市净率看,中信证券 大约是1.6而高盛是低于1倍,高盛估值还是低于中信证券,而券商估值更为令人信服的标准是 市净率而不是市盈率。但是从两者国际地位来说,中信证券与高盛是相差太远。
     14年高盛最新的三季报业务结构。高盛今年三季度收入为83.9亿美元,同比25%的增长,但环比二季度下滑了8%。其中高盛有四大收入来源:投行业务,机构客户服务,自营,以及资产管理。投行业务贡献14.6亿收入,占比17%。机构客户业务是最大头,贡献了37.7亿的收入,占比45%。其中FICC(固定收益,货币和商品)客户的收入贡献最大,高达21亿,而股票类客户的收入仅仅带来16亿,其中股票客户交易和佣金的收入分别只有4.3亿和7.4亿,占比非常小。此外,自营业务贡献了16.9亿收入,占比20%。资产管理业务收入贡献14.6亿,占比17.4%。

我们再来看看国内的中信证券三季报的情况。中信三季报收入17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8%。从具体的结构看,经纪收入贡献了55亿,占比达到32%。投行业务贡献17亿,占比10%,资管业务贡献28亿,占比16%。最后,自营业务贡献59亿,占比达到34%。

  两者之间有明显不同,高盛业务更加宽泛和健康,而中信证券更依赖与经纪收入,更依赖于看天吃饭,这就导致中信证券业绩波动更大,估值应该更低,12月7日中信证券预告业绩环比下滑54%,从市场地位来说,高盛在投行方面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定价权,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和货币市场方面龙头地位难以撼动,中信证券在这方面是难忘高盛项背的,而中信证券在国际化方面由于高管的法律问题受到巨大打击,收购国外投行业务方面遭遇巨大打击,在风控方面中信证券与高盛根本就不在同一个级别,在一场中国股市危机之中,核心高管基本沦落成为阶下囚。因此中信证券与高盛相比,不知道要差多少。中信证券要赶超高盛,尚需多多努力。

   裘董事长认为今年券商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都接近翻倍,远超美国的券商,而动态估值也就是10倍左右,是啊!上半年券商得益于两融和佣金收益暴涨,券商业绩突飞猛进,但这个业绩取得与经营冒进违规操作有极大关系,也让中国资本市场蒙受巨大灾难,三季报业绩已经黯淡无光,环比下跌50%不算多。现在成交还不及上半年单边沪市多,资管收益恐怕要出现亏损,两融收益下跌一半不奇怪,16年券商业绩还能高成长吗?针对券商,我们既要看到机遇,更要看到不足,疯牛已经不再,高成长也就难现。这就是券商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人比喻券商业再次进入寒冬,虽然有点过分,但与上半年相比不无道理。

    裘董事长认为 更离谱的是银行股的估值普遍在7倍左右,银行股估值笔者也认为偏低,是被市场忽略的一个品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银行本身问题很多,金融脱媒下,降息周期下净息差减少,经济下滑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升高,农行不良贷首先突破2%警戒线,后续银行亟待补充核心资本,有国外机构预测五大行需要补充2000-3000亿美元核心资本。因此银行股估值有提升空间,涨30%很正常,但要说涨很多,恐怕基本面不支持。

   裘董事长认为如果市场对大蓝筹股给予合理的市场定价,如果银行股和券商股的估值能适当提升,那么大盘上万点就是必然。现在指数是3500左右,过万点就是要涨三倍,如果股票齐涨齐跌的话,也就是所有股票涨三倍。那可不是银行股和券商股估值适当提升的问题,而是超级大牛市的问题,也就意味着银行市盈率达到20倍,市净率是3倍,券商市盈率达到30多倍,市净率5倍。这样的估值已经是远远高于世界估值水平了,会不会是一个巨大的泡沫呢。这样的定价是不是合理的市场定价呢?裘董事长认为要与高盛看齐,那么估值是不是也应该与美国市场看齐呢?券商市盈率维持在12倍上下市净率维持在1倍以下。

  裘董事长认为截至2014年底,美国证券总市值与GDP的比值为150%,而中国同期仅仅为58%。这意味着中国证券市场还有巨大的资产证券化空间和蓝筹股估值提升空间。中国资本市场未来有巨大发展空间,按照裘董事长观点应该是市值有巨大增值空间,也就是扩容有巨大空间,但是市值有巨大增加空间,并不意味着估值有巨大提升空间,这是两码事,因此巨大资产证券化空间与蓝筹股提升空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根本不能相互混淆,资产证券化是指新股发行增发股份等当然也包含估值提升,而不能全部等同于估值提升,股改以后次贷危机以后中国股市迎来了一波大发展,市值增加了好几倍,资产证券化空间大增,但大蓝筹估值却是越来越低,中石油从48元跌到如今不到10元,银行股亦是如此,到了如今只有7倍市盈率。

 其中原因何在,就在于新增市值与新增资金矛盾,导致市场只能以老股被动下跌承接扩容。因此资产证券化提高的同时要新增资金进场才能防止估值下降。资产证券化提升与估值走势往往成反比而不是成正比,因此裘董事长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值得探讨的。

   现在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寻底之中,16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下行,银行资产质量继续受压,地产去库存化依然紧迫。煤炭钢铁有色光伏风能甚至新技术的锂电池LED等都可能出现严重过剩产能,在这个时候畅谈股指万点论是不切实际的,有空谈主义的况味。中国股市刚刚经历过一轮暴风雨般的暴跌洗礼,股指不要说超过上一轮高点就是超出4500点也非易事,因此笔者曾经撰文认为目前中国股市并不适宜发动一轮大牛市。

   裘董事长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确实还有诸多不足,其中最让人诟病的是由于目前核准制造成的上市资源稀缺性和退市制度的缺失,导致市场出现所谓的“壳资源”,这是市场上绩差股被爆炒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这是一种流行的误解,核准制下就不能有良好的退市制度,非也,关键是投资者合法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退市制度遭遇市场投资者竭力反对,所以证监会为了维稳,尽量不使用退市制度而已,监管与核准制注册制无关。只与股市定位和监管理念有关。别总把任何事情都往核准制方面扣帽子,好像只有注册制才是拯救中国的良方。

  现在市场都在盛传注册制要提前的消息,在这个重要时间点,笔者认为不是畅谈股指会在不知道未来几年到万点的问题,而是切切实实让市场如何消化注册制利空的问题,在中国股市依然有650余家公司等着上市,据说中国还有数千万家公司,其中有10%符合上市条件,就是说有数百万家公司可以上市融资,一旦放开上市资格和节奏,而证券法又没有得到有效修改,上市以后责权利依然严重不对等,大家全部强挤独木桥来到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如何承载。即使加以控制,按照投行预测每年4000亿元新股融资10000亿元再融资,中国资本市场也是无法承载,18号文以后产业资本减持问题也日益迫近,近段时间走势已经充分反映了市场担忧心态,因此股指不是涨到万点的问题,而是在那儿得到支撑的问题。股指能够在3000-4500做一个大箱体走势都非常不容易,更别说超级大牛市过万点之类的豪言壮语。

   笔者认为中国股市现在不需要空谈指数问题,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完善制度,既让公司在市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得到最大化融资,也不能以股指暴跌的方式来完成竭泽而渔的融资,让投资者切身利益受到伤害。

 笔者不希望股指来到万点,因为那就是一个巨大泡沫,但也不希望在融资重压下,股指出现巨大调整,让投资者财富化为乌有。寻找一个投融资平衡点,让双方都可以接受,是管理层应该做的,也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

上一篇:上下两难难破局

下一篇:主力反向操作有上扬空间

转载 阅读(0) | 评论(0) 关键字:

免责声明: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图片、数据及图表)均为网友自发上传,如发生图片等侵权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若发现疑似图片侵权行为可发送举报邮件至3164116989@qq.com。博主所发内容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证券日报网提供博客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请各位网友不要上当受骗!

昵称:  登录 | 注册

减少编辑区域 增加编辑区域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