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分类

走进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国企系列报道之——航天工程传奇:用“飞天技术”打造“清洁用煤”全新产业链

2019-12-26 01:50

img_10840287425dfa55c59ac34.jpg

   编者按:今年,新中国迎来了70周年华诞。70年风雨兼程,70年峥嵘岁月。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到如今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批国企的前赴后继,他们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专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国宏

    本报记者 董少鹏 李乔宇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国宏曾两次落泪。

    第一次是在航天炉点火成功时。

    2008年10月份,唐国宏亲眼见证了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投煤点火成功。那是我国第一台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气化炉首次成功点火,一举终结了20年来中国煤化工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

    第二次是在航天工程上市敲钟现场。

    唐国宏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当时为了上市,“初创团队”60余人放弃了航天系统事业单位编制,改采用劳动合同制。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了加快上市进程,这些“元老级”员工全都放弃员工持股。

    抓住宝贵时间窗口上市,促成了航天工程的历史性转变——由当时一个靠航天技术研发组建的民用工程项目组蜕变成为一个高度规范化的现代企业。

    航天工程的前身是航天六院北京11所的301项目系统工程部。为了研发煤化工技术,2005年3月1日启动了代号为“301工程”的煤化工项目;3年后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

    今天,航天工程已经成为市值近百亿元的行业翘首,依托航天技术深厚积累,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极大增强了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打下了战略性基础,被誉为航天技术民用产业的“神七”。

d942b4b99c256b21b080edb9e8f5ab7.jpg

    我们航天人有一个特点 就是遇到难题就兴奋

    十几年过去,谈起点火成功的那一天,唐国宏脸上仍洋溢起一股豪气。近日,在航天工程北京总部的一间会议室里,唐国宏告诉记者,2008年10月成功点火那一天,他穿了一件红色外套,当时眼泪一个劲儿往下掉。“大家都在互相拥抱,一个个眼睛全是红的”,唐国宏回忆道,“最初301工程项目组只有六十几个人,就是这么一些人,把我们国内20年一直没有的煤化工炉给做出来了”。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油价最高曾达到每桶100美元。当时考虑,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也有结构性问题,应当加快提高用煤效率。“一旦境外掐断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事情曾经在原来的东德发生过。”唐国宏说。

    当时我国没有属于自己的煤化工技术,为此,曾斥资几十亿元甚至几百亿元去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唐国宏告诉记者,事实上,当时煤化工技术在全球并不成熟,我国斥巨资引进的技术和设备遭遇了水土不服。当时航天工程前身——航天六院北京11所强烈意识到,“我们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煤化工技术。只有把关键性技术抓在手里,才能不被卡脖子,不受制于人。”

    2005年3月1日,时任11所所长王珏果断拍板,启动了代号为“301工程”的煤化工项目。时任11所副所长王明坤、系统工程事业部主任姜从斌和战友们一起领命,迅速投入到煤化工技术的艰苦攻关之中。

    唐国宏向记者感慨道,“那个时候真的难,不被认可,人家觉得你们几个做航天的,怎么搞起煤来了,这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当时,国内没有自己的煤气化技术,没有任何案例可以借鉴,全靠摸索”。

    “五十几个人,没日没夜地干,有一次连续三天没合眼。我都看不下去了,让他们赶紧去休息,说来日方长,但是他们急”,唐国宏告诉记者,“我们航天人有一个特点,就是遇到难题就兴奋,而他们当时要攻克的,是煤化工这个世界性难题。”

    经过3年多的努力和集智攻关,2008年10月份,第一台航天炉(指“航天工程的煤气化炉”)在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点火成功并正式开车运行。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粉煤加压气化炉诞生了!

    做气化炉,航天工程没有经验,但有丰厚的技术资源。“航天虽然没做过气化炉,但是气化炉需要的三大高精尖技术:燃烧技术、控制系统技术以及泵阀技术全在航天手里。”唐国宏告诉记者,“所以,我们是用火箭发动机技术造了一个民用煤气化炉”。

    与国际上同类装置相比,航天炉有三大优势:一是投资少,比同等规模技术设备投资节省三分之一;二是工期短,建设时间缩短三分之一;三是操作程序简便,适应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实际,易于大面积推广。

    这台航天炉撼动了当时国内煤化工行业市场格局。在航天炉点火成功后,包括国外引进炉型在内的所有气化炉要价都随之下降,气化炉成本大幅降低。航天炉解决了我国大量粉煤无法用于气化炉的问题,推动我国气流床气化技术与世界同步迅速发展起来。

    至今,唐国宏还记得航天工程10年前第一次参加世界煤化工大会的场景:“那时谁认识航天工程啊,大家关注的都是跨国公司。10年后,我们已经成为行业的引领者。”他介绍,“去年我们做报告的时候,参会者全都进来了,对我们的技术、业绩都非常关心。在全球范围内,如果有机构要选择煤化工技术企业合作,就一定会来考察航天工程”。

292613c159ace104de06a43ecd75e67.jpg

    航天炉稳定性多次突破世界纪录

    成功点火只是个开始,航天炉更大的挑战在于稳定,在于更好地创造价值。

    “航天炉不光要能开起来,还要稳下来。”当年初创团队成员之一,航天工程副总经理孙庆君告诉记者,他们走过一些弯路,曾经做了几十台样本,所有的方案都不断地去尝试去整合。“2007年、2008年、2009年三个春节,我们干业务的同事,包括核心骨干都是在航天炉试点现场过的”,他回忆道,那个时候谁也不想回家,全部情感都投入在项目里了,也正是那个时期的作风,形成了航天工程技术人员在未完工项目现场过春节的传统。

    孙庆君给《证券日报》记者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2008年,航天炉研发攻关到了由点火成功向保持稳定性迈进的关键阶段。孙庆君等人留在河南省濮阳市已经有3个月了。

    “白天的时候我们三人小组一直在现场开会讨论,晚上回到酒店,我和王总(航天工程时任总经理王明坤)在房间里继续讨论。”孙庆君回忆,那天晚上他们突然碰撞出了火花,很想和三人小组的另一位成员姜从斌(现任航天工程总经理)碰一下。当时已凌晨两点,孙庆君啥也没想,急匆匆跑到姜从斌那里咚咚地砸门。“那时候是真的砸,因为太兴奋了”,孙庆君谈道,“姜总出来就说,大半夜的你要干嘛?”这时,孙庆君才想起来,姜从斌的太太当时刚刚赶来探亲,两人已经有三四个月没见面了。

    即便如此,姜从斌还是被“揪”了出来。现在看来,那天晚上的砸门和探讨,是促成航天炉稳定性技术突破的一个重要节点。

    时至今日,航天炉的稳定性已经多次突破世界纪录。2016年,昊源一期项目连续运行320天,创世界气流床气化技术连续运行(A级)时间世界纪录。2017年,玛纳斯项目单台气化炉连续运行(A级)407天又创世界纪录,荣获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大新闻。2018年,昊源一期项目长周期连续运行467.5天,再创煤气化(A级)长周期连续运行世界纪录。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我们的阀门,从最开始寿命半年,到现在寿命5年;我们大大提高了劣质煤的利用率。”孙庆君告诉记者,“我们这些年遇到的问题,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几百个都不止”。

    航天炉也曾遭受过质疑。

    “我再也不信航天了。”这是孙庆君曾经从一位民营企业家那里听到的话。彼时,航天工程正在承接一项改造项目,但投产过程极不顺利。

    “其实当时原因并不在于航天工程,我们也可以不管”,孙庆君解释说,但团队经过攻关,最终成功完成该改造项目,将原本9万吨的年产量扩展到29万吨。“当时那个老总就感谢我,说终于见到回头钱了,现在我们的合作也已经到了第三期”。

    在航天工程北京园区里,公司员工告诉记者,多年来,航天工程的客户从未流失,最早的两家试点企业也已经合作到了第五期。这些年里,行业经历了周期性波动,但与航天工程合作的企业都还在存续,并且规模有所扩张。

    “我们已成为行业的技术领导者,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我们都是风向标”。孙庆君告诉记者。在航天工程内部,人人都会讲钱学森的故事。航天工程不畏困难、愈战愈勇的基因,正是从钱老带领下的航天事业开拓者们那里传承的。航天工程从对煤化工技术一无所知,发展到如今走在世界前列,靠的就是这样的航天基因。

    这种航天基因仍在鼓舞着今天的航天工程人。在航天工程的官方网站上,记者见到一幅题为《爬炉归来》的照片,照片中的女孩看起来状态很好,但眼镜有些歪了,脸上沾满了煤灰,鼻子全是黑的。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工程师每次走进航天炉都会戴上防具,但那些煤灰甚至比面粉还要细,能够钻进头发缝里。这样钻一次炉,洗三天澡也洗不干净。

    采访过程中,记者见到了上述照片里的女主角葛志红,她是公司热工部一名普通的设计人员。就在两天前,她刚刚从德国回来。她告诉记者,这样的经历其实只是很多同事的日常工作,她不过恰好被拍了下来。

    驻扎德国一年,葛志红主要有两个任务,第一个是将德国的数值模拟仿真技术与航天工程技术相结合,建立一个适合航天炉的数值模拟仿真方法,用来支撑进一步研发和优化;第二个就是突破一种特种物料的高转化率气化技术,让它的转化率能够达到98%以上。“我这次也带回相应的科研成果,能够为我们的研发做一些基础性的指导工作。待3年联合研发项目结束后,航天工程可将这项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工业运行,解决工程问题,为工业智能化操作奠定扎实基础”,葛志红告诉记者。

bb769a670ffe9b6ed6fffef0a7b8653.jpg

    1714天 上市征程的挑战与蜕变

    1714天,这是航天工程从最初启动上市,到公司最终成功登陆上交所所用的时间。

    “上市比想象中难太多了。”航天工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徐京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2007年公司设立,到2009年实现连续3年盈利。最初我们盘算,2010年启动上市,2011年年初申报材料,2012年年底就上市了,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徐京辉回忆道。

    但眼看上市近在咫尺,航天工程等来的却是暂停IPO审核的消息。“直到2013年9月份,证监会才重启IPO审核工作。”徐京辉告诉记者。

    当时,在航天工程内部,一些同事对上市申报流程不是十分理解。企业上市必须按照规则公开披露信息,包括合同内容和项目利润水平。“把合同内容披露了、项目利润披露了,商业秘密一览无余,以后谈生意还怎么掌握主动权?”这些问题在公司引起过争论。

    “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听到不同的声音了。”徐京辉回忆道,“为什么还要坚持走下去、为什么一定要单独上市……”在IPO整个历程中,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声音在不同时期质疑着航天工程上市之路。

    开弓没有回头箭,从集团公司到研究院再到航天工程公司管理层,上市的决心从未动摇过。

    徐京辉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最初向证监会报送申报材料的场景。在北京金融街一家印务公司不大的营业厅里,众多申报企业排队来印材料,因正值申报材料旺季,印务公司已没有工作室,就连印务公司旁边的小旅馆也仅剩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航天工程上市工作组立刻租下这个房间,一行10人挤在里面,对上市材料进行修订、完善。在这个小屋里,因为不同意见,大家彼此间争吵过、拍过桌子、红过脸,而这个小屋每一天的工作进程,都成为公司班子成员关注的焦点。有一次因为一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公司老总晚上10点半打车赶到小旅馆,恰恰又赶上小旅馆停电,几个人站在小旅馆门外反复讨论,就着路灯完成了一段文字定稿。

    从2012年报送材料到2015年完成上市,上市团队一共经历了9次这样的材料补充、提交,没有拖延过哪怕一天。

    2015年1月28日,航天工程终于圆梦A股市场。

    “不畏上市多艰难,而今初成再扬帆。五年追梦无悔意,一生进取有诺言。始知守规方重要,终悟求实乃真传。慢言个人得与失,从来理想高于天。”站在敲钟台上,唐国宏百感交集。

    为了完成上市,最初来自301项目组的60余名航天人全部放弃有航天身份的事业编制。为了加快上市步伐,航天工程经营班子全部放弃员工持股。“航天人都比较淳朴,我们这帮人没有谁是为了自己考虑的,当时我给他们半年时间去决策,如果他们当时坚持也未必不行,但团队最终全员决定放弃持股。”唐国宏告诉记者,“如果不放弃,这些人绝不是今天的身价。”

    谈及上市初衷,唐国宏告诉记者,航天炉是一个好项目,但好项目不一定是一个好公司,而好公司一定能够把项目管好。想要做一个长久的公司,想要存续百年,需要有一个公司的逻辑,需要有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模式,这是做大做强公司的战略选择,也是一场蜕变与新生。

5b4d935a98a63a9b79b7f21ce44a04e.jpg

    决战氢时代 迎接新一代能源革命

    航天人仍未止步。未来十年,航天工程还要做三件事。

    第一件,航天工程要做全球煤气化技术的领军者。

    “现在我们研发的项目里面,3500吨产能的炉子马上就要点火,紧接着我们就要搞第二代航天炉。”唐国宏告诉记者。

    新的航天炉能效更高,能够将细灰、渣水等高污染废弃物转化为清洁废弃物。目前,第二代航天炉已经得到成功应用。在唐国宏看来,未来随着国家环保标准越来越严格,第二代航天炉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第二是全球化战略。从我国能源结构来看,80%的能源资源都是煤,此类现象在东南亚等地区亦不罕见。“印度的情况与中国很像,人口众多,缺乏石油和天然气,煤资源相对丰富”。唐国宏告诉记者,未来和印度的合作也是航天工程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他呈现相似能源结构的国家,也是航天工程的广阔市场。

    第三,随着技术升级,航天工程还要由总承包式装备供应商向新能源方向去转型。

    唐国宏告诉记者,在未来二三十年内,煤仍将是我国广泛使用的能源资源,煤化工行业仍将较为稳定。但放眼更长远的未来,氢能源是终究将替代煤化工、石油化工的重要清洁能源,有潜在的巨大市场增量。

    “但问题是氢怎么来”,唐国宏谈道,有一种方式是天然气制氢,但这种方法成本较高,且国内缺乏天然气资源。另一种是煤制氢,煤制氢是最便宜的。如果将来氢能源能够得到广泛应用,那么,我们就要实现氢的转化,将氢由原料转化为燃料。

    “未来,各国之间的能源竞争一定是氢能源的竞争。”唐国宏强调。“为此,航天工程要做好准备。”

917cf5ed8b79f9b93b7d3b1e0764781.jpg

    唐国宏同时告诉记者,航天工程还要做智慧工程、无灯工厂。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员工安全,另一方面也能降低成本。我们有这个本事。

    航天工程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在项目组成立初期,301项目组用项目牵引技术;从成立公司到走向上市,航天工程用上市规范化牵引项目。时至今日,航天工程正以更广阔的视野,用全球化以及新能源转型战略牵引公司的发展和愿景。

    “航天工程一定要成为全世界更专业、更有影响力、被广泛认同的煤气化技术企业。”唐国宏如是说。

 

上一篇:准入+补短+引导 新时代民营企业“新出发”

下一篇:构建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相互加分”的新机制

转载 阅读(0) | 评论(0) 关键字:

免责声明: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图片、数据及图表)均为网友自发上传,如发生图片等侵权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若发现疑似图片侵权行为可发送举报邮件至3164116989@qq.com。博主所发内容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证券日报网提供博客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请各位网友不要上当受骗!

昵称:  登录 | 注册

减少编辑区域 增加编辑区域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