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分类
本报记者 冷翠华
截至202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保险板块(申万二级行业分类)指数较年初跌去了39%。从跌幅榜来看,保险板块排名第二,仅次于教育板块。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2021年着实不易,超百万名保险营销员离开,上市险企股价跌跌不休,寿险行业支柱性产品——重疾险经历了保费断崖式下跌和市场持续冷清,财险行业经历了车险综合改革之后的首个完整年度,预计全年保费同比下降……不过,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尽管2021年的发展颇多曲折,但无论是从我国人均GDP来看,还是从我国保险业的深度和密度来看,保险业实现大发展的前景依然不会改变。寒冬之后,便是暖春。苦练内功,勇往直前,正是保险业谋求更好发展最重要的事。
流失+清虚
超百万名营销员离开
2021年,人身险行业持续多年的人海战术突然失灵,营销员剧烈脱落,给行业发展带来明显负面影响,也带来诸多反思。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上市险企营销员合计较2020年年底锐减82万人,较2019年年底减少110.6万人。三季度,流失仍在继续。截至9月底,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的营销员分别为70.6万、98万,较二季度末分别下降19.5%、14.8%。营销员的快速流失压制险企高价值业务增速,去年,多家寿险公司长期期交业务及新业务价值出现负增长,个别险企新业务价值同比下滑逾30%。
保险营销员流失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例如,新冠疫情提升保险销售难度;营销员收入多年徘徊不前;部分险企主动清虚,压降数量、提升质量等。反思超百万名营销员的流失,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认为:“这说明,传统的寿险营销模式到了必须深入改革的阶段。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以及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越来越专业,传统代理人模式的瓶颈愈发明显。新冠疫情推动险企线上化和数字化改革进程,加速了传统代理人模式的问题显现,在增员和产能上都遭遇了很大的挑战。”
很显然,延续多年的人海战术已经难以为继。当前,各险企正在努力推进营销员改革,成效几何,尚待实践检验。
重疾险市场遇重挫
根据银保监会规定,从2021年2月1日起,保险公司只能销售基于《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开发的成人重大疾病保险产品(业界称之为新定义重疾险)。
新规实施之前,各渠道营销之势猛烈,消费者加速“上车”,旧定义重疾险销售量猛增。据知情人士介绍,2021年1月份,部分险企的新单标准保费同比大增40%,个别公司甚至增长了70%,但过度营销也透支了市场,新规实施之后,重疾险客户储备基本从零开始,加上市场接受新定义产品也需要时间,此后重疾险保费一路走低,全年保费收入高开低走。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重疾险保费约占人身险总保费的60%。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和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对记者表示,过去十年重疾险一直是人身险公司的支柱性产品,其投保门槛和件均保费较高。目前,全国有效重疾险保单已超过2.2亿单,渗透率较高,继续拓展的空间有限,因此增速受阻。同时,“重疾”定义切换后,重疾险市场持续低迷。此外,快速发展的百万医疗险、惠民保等医疗险种也对重疾险市场造成比较明显的冲击。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重疾险自身功能杂糅、人身险产品不断创新、监管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重疾险在健康险保费中的占比将持续下降。
惠民保风靡多城
2021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风靡多个城市,部分城市的惠民保甚至成为现象级产品,惠民保的覆盖范围和参保人群持续增长。
据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10月份,惠民保投保人数已经超过7000万人,已经有58家保险机构在27个省份参与了超过100个惠民保项目。2022年1月1日,“北京普惠健康保”正式生效,据项目组介绍,共吸引了300多万北京市民参保。
对惠民保走红的原因,业界人士分析认为,一是其获得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背书和支持,提高了公众信任度;二是惠民保填补了市场需求空白,尤其对中老年、带病或非标群体更为友好;三是其高性价比,多地惠民保一年保费不足100元,但保额高达100万元,这也是其备受消费者青睐的核心原因。
惠民保实际运行情况如何?据银保监会负责人介绍,各地区项目的投保率差别较大,有的达到了50%以上。同时,部分地区出现了多款惠民保产品,存在一些恶性竞争现象,有的产品尽管以惠民保之名宣传,但并没有很好体现“城市定制”等特点,属于蹭热点。从赔付率来看,各项目也有明显分化。惠民保如何“惠民”,在高赔付率和可持续性间如何求得平衡等问题,都是影响其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人身险格局生变
2021年10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人身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必须满足多方面条件,尤其是经营长期互联网保险产品需要在偿付能力等多方面满足“高阶要求”。据记者统计,该通知发布之后,至少有18家险企宣布从今年1月1日起暂停开展互联网人身险业务。
近年来,互联网人身险快速发展,2020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2110.8亿元,同比增长13.6%,远高于人身险整体保费7.5%的增速。此次发布的新规将提高参与互联网业务的险企门槛,例如,目前全行业仅有21家险企符合“高阶要求”,可以经营保险期间十年以上的普通型人寿保险(除定期寿险)和保险期间十年以上的普通型年金保险产品。同时,新规之下,能够进行互联网经营的产品范围缩小:万能险、分红险和投连险不能在网上销售。
业内人士认为,受此新规影响,互联网人身险格局将被重塑,中小险企面临更大的挑战。部分保险需求将回流线下,有利于分支机构较多、营销员队伍建设较完善的险企。同时,由于经营主体和相关产品同时减少,预计2022年互联网人身险市场规模将明显下滑。
新能源车险开启“专属”时代
2021年12月27日,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正式全国开售,上海保险交易所正式上线新能源车险交易平台,并首批挂牌了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等12家财险公司的新能源专属车险产品。
新能源专属车险正式上线,是车险行业的里程碑式事件。目前,我国车险市场年度保费约8000亿元出头,而根据相关测算,到2035年,全行业新能源车险年度保费将提升至2000亿元左右。可见,新能源专属车险将是车险市场最重要的增量业务来源。
对消费者来说,与传统的车险产品相比,新能源专属车险的保障更加全面,不仅为“三电”系统提供保障,而且全面涵盖新能源汽车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的使用场景。从保费支出来看,大部分车主的保费有所下降。对险企而言,新能源专属车险业务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例如,中再产险总精算师李晓翾对记者表示,目前新能源车险的综合赔付率和综合成本率都处于较高水平,新能源车险赔付压力较大。此次新能源专属车险推出之时,监管部门要求其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15%,这意味着未来该产品的费用率将下降;同时,25万元以下的新能源车型基准保费只降不涨,大部分新能源车型的赔付率存在上升的可能。
尽管趋势明确,前景看好,但目前对新能源专属车险,险企态度分化,大型险企积极拥抱,而中小险企谨慎尝试或以观望为主。
保险板块指数一年跌幅达39%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盘,保险板块指数(申万二级行业分类)去年全年跌幅高达39%,位居各行业跌幅榜第二位,仅次于教育板块。
股价的下跌源于投资者对险企负债端和投资端的悲观情绪。从负债端来看,去年前11个月,行业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1069亿元,同比下降0.55%;同期,行业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0575亿元,同比下降3.3%。其中,车险保费6951亿元,同比下降7.07%。在投资端,2021年险企也面临不小压力。险企在资产配置上通常采用“固收为主、权益为辅”的策略,2021年以来,国内利率水平持续在低位徘徊,同时,权益市场波动加剧,都给险企投资端带来较大压力。
对于人身险业困境,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2021年寿险公司遭遇内外部因素共同挑战,是行业多年来粗放式发展模式累计问题的集中暴露,这一状况短期内难以扭转,预计今年寿险市场仍面临较大压力。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葛玉翔认为,复盘本轮寿险业困境可以发现,传统低效的保险营销模式已经失灵,2022年上半年营销队伍有进一步萎缩的趋势,叠加同期基数较高,人身险业面临一定增长压力。
财险方面,分析人士大多认为,车险综合改革对车险保费的抑制作用已明显弱化。2021年9月19日车险综合改革落地满一周年,自10月份起,车险单月保费收入已开启上行通道。从业务品质来看,随着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基本出清,财险公司承保端业绩改善预期较为强烈。
网络互助从喧嚣走向落寞
2021年12月28日,相互宝发布公告表示,平台将于2022年1月28日24时停止运行。一石激起千层浪。相互宝平台最高峰时期会员超过1亿人,截至其宣布关闭时仍有约7500万人。
尽管网络互助与保险并非一回事,但由于其保障内容、运营方式等方面与保险颇有相似之处,同时有的互助和保险业务深入融合,因此,保险业对网络互助高度关注。而多数网络互助平台关停之时,提供相应的保险供选择。
事实上,如果算上相互宝,2021年至少10家网络互助平台关停,其中7家平台运营尚不足3年。同时,从最初面世至今已经过去10年,对于网络互助平台的监管仍是空白。周瑾认为,网络互助到底是慈善还是商业的定位,依然不够清晰。一方面,不少平台推出网络互助时并非是出于纯粹的慈善目的,吸引资本参与的原因也是在于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的界定,网络互助尽管具备很强的保障特征,但游离在金融监管体系之外,这导致互助平台的规范运作和可持续性存疑。
尽管网络巨头参与的网络互助纷纷退场,但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仍在运行的平台至少还有康爱公社、e互助等5家,在巨头纷纷“闪退”的背景下,这些平台又将走向何方?
(编辑 白宝玉)
上一篇:汇丰集团获批全资持有汇丰人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