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分类

提振股市不能带有太多功利性色彩

2014-09-10 07:29

    最近新华社连续发表八篇文章,对资本市场进行论述,文章指出,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无疑处于核心地位,处于资源配置的前沿。一个被“边缘化”、缺少活力的股市,根本不可能发挥出有效和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只有打造出公平公正公开、信号反应准确灵敏、人气旺盛信心充盈的股市,才能使其在资源配置的舞台上担当起主角。

 对这一点笔者是非常赞同的,一个充满活力的股市,不仅有助于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中国经济向消费强国迈进,改变过度依赖投资的现状,实现经济繁荣与股市上涨的良好局面,但新华社进一步指出:

    " 搞活股市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需要。,一方面可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搞活股市可起到缓解其融资难的效果,进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搞活股市是深化改革的需要。搞活股市是结构调整的需要,股市的并购重组在未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还要进一步凸显,以此推进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科学深度调整。 搞活股市是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已经刺激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的高速发展。"
 对这一点,笔者就不敢苟同了,新华社用意非常明显,股市只是一工具,激活股市并不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而是为了融资最大化,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无可怀疑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难分彼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我们要记住,股市不是工具,投资者不是工具,发展经济是国家的事情,而不是投资者的事情,投资者投资股市非常简单,不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获得回报,如果在获得回报之余,支持了国家的发展,支持了国家转型,那是意外地收获。当然笔者的观点有狭隘之处,不符合中国主流思想。
    退一步来讲,利用人为因素吹起股市的泡沫,让股市为融资最大话服务,也是十分有害的,这个泡沫必将被融资刺破,股市不可能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收益,只不过是换了一批被套的人而已。
      古今中外,把股市当成工具使用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世界上把股市但工具的悲剧典型是英国的南海公司,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而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特许贸易公司)。然而,公司成立之后的8年间,除了无休止地向南美洲贩运黑奴之外,几乎没干过一件能够盈利的事情。公司上市后的8年多经济效益一直不好,长期亏损,而当时英国的国家债务总额也已经累积到了3100万英镑。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为了取信于投资者和社会民众,在政府的默许下,南海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他们通过当时的报纸大量散布“在南海地区发现了什么金矿、银矿、香料怎么赚钱”;“年底将有大量的利润可实现,预计1720年圣诞节可按面值的百分之六十支付股利”......于是,南海公司海市蜃楼般的利润前景,唤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他们失去了平时应有的理智和质疑,他们不断地投资。失去理性的大众狂热,使南海公司的股价迅速飙升。该公司的股票价格从1719年的114英镑上升到1720年3月份的300英镑,到1720年7月份上升到1050英镑。 人们争先恐后购卖股票,在股价越涨越高的时候,而当时的政府成员,他们也许可以被称为最早的内幕交易者却卖掉了所持的股票,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的大举抛售,引发了南海泡沫的破灭。1720年6 月罗约翰说服英国国会,对新公司的设立及新股票的发行,实行严格管制,即泡沫法的制定。同年10月,南海公司股价跌到170镑,12月,跌至125镑,公司总资产由1.64亿英镑跌至6100万英镑,许多投资人血本无归,丧失养老金,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信用一落千丈。南海公司泡沫的破灭让神圣的政府信用也随之破灭了,英国没人再敢问津股票。从那以后,这条著名的交易街清静了整整100年,此间,英国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从而为发达的英国股市历史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 
   中国股市设立之初,就是一个工具,一个为国有企业解困的工具,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股市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以便更好地为国企解困输血,以后是为四大行改制服务,还专门特批了农行上市,金融危机以后,中小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融资困境,为了保证GDP的一定增幅,为了稳定就业,给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较为便利的通道,推出了创业板,中小企业上市是金融危机以后证监会的主要职责,也是融资的主力军。基于股市是政府的的一个融资工具,融资工作就成为了证监会重中之重的事情,为了规模,为了融资数量,实施了市场化新股发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市场化发行已经完全变味,可以容忍造假三高上市,可以容忍投资者的利益被掠夺,可以容忍市场永无止境的下跌,但前提是市场还具有 融资功能。但好景不长,中国股市被无休无止的抽血,终于彻底趴下,不仅融资功能丧失殆尽,投资功能也是丧失殆尽。
   中国股市的 结局与英国并没有多大差别,都陷入长期低迷,融资长期停顿,投资者纷纷逃离,股市被逐渐边缘化。历史要铭记,国外经验要借鉴。
   现在中国经济也面临一定的困难,那就是间接融资占比过大,政府负债过重,企业亦是如此,亟待资本市场修复难看的负债表,何况经济增速有失速的危险,而银行再也无力大规模扩张,无力支持宏观经济,这个重任就落在资本市场的身上。于是新华社开始鼓与呼,赋予资本市场上涨以巨大的功利性目的,那就是《搞活股市对推进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股市上涨有自身因素。当然也有场外因素,但绝对不能与功利性挂钩,正是由于功利性推动,中国股市改革步履维艰,离不开融资的羁绊,股市走势也是一波三折,这是由于中国股市承载过多,承载了国家经济复苏的重任,才导致牛市往往被融资大任压垮,实际上与世界股市相比,中国股市根本没有牛市可言,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就赋予如此的重任,笔者担忧中国股市牛市之路会过早夭折。
   股市不仅具有融资功能,也具有投资功能,两者不可偏废,新华社的文章过多偏重于融资的论调是不很可观的,有值得商榷之处,不知新华社记者以为如何?

上一篇:调整压力与日俱增

下一篇:适当谨慎无大错

转载 阅读(0) | 评论(0) 关键字:

免责声明: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图片、数据及图表)均为网友自发上传,如发生图片等侵权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若发现疑似图片侵权行为可发送举报邮件至3164116989@qq.com。博主所发内容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证券日报网提供博客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请各位网友不要上当受骗!

昵称:  登录 | 注册

减少编辑区域 增加编辑区域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