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 于南的博客 ]]> http://blog.zqrb.cn/u119292 2008-12-01 zh-cn http://blog.zqrb.cn/u119292 月饼销售渐入佳境 多匹“黑马”入局竞逐 http://blog.zqrb.cn/blog/119292-2102140.html 2023-09-04 00:14:29     本报记者 李昱丞

    见习记者 丁蓉

    随着传统佳节中秋脚步临近,月饼市场逐步升温。9月3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深圳多家超市观察到,月饼在各个卖场占据醒目位置,受到消费者青睐。

    今年的月饼赛道,既有广州酒家、桃李面包、元祖股份、五芳斋、嘉士利、美心、盒马鲜生、星巴克、奈雪的茶、喜茶等来自于传统糕点、餐饮、茶饮咖啡领域品牌的参与者,也涌现出烘焙行业新势力——泸溪河、鲍师傅等“黑马”。而在品种上,不仅传统的五仁、咸蛋黄等月饼在食材上进一步升级,商家们还推出了榴莲冰皮、黑松露、生椰拿铁等新品。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我国冷链产业快速发展,加之烘焙新业态的崛起,月饼产业格局悄然变化,将迎来进一步优化升级。”

    月饼包装进一步瘦身

    记者在深圳一家华润万家超市看到,卖场设置了多个月饼货架,各品牌月饼琳琅满目,海报上写有“团圆赏月”等标语,节日氛围浓厚。

    嘉士利执行董事谭朝均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今年月饼市场的第一波高峰出现在8月20日前后,为经销商进货。随后零售终端卖场和流通渠道动销的逐步升温、渐入佳境,预计9月10日前后会出现新的销售高峰。

    在包装新规之下,今年月饼包装进一步瘦身。《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限制月饼过度包装,在该标准第1号修改单中有明确规定并已于去年8月15日实施。记者在走访中看到,过去月饼礼盒经常搭配的刀叉、餐盘等,现在已经简化,大部分月饼礼盒已经实现“轻装上架”。消费者郑女士挑了几盒100多元的月饼,她告诉记者:“今年的价格更亲民、更实惠了。”

    在政策的引导下,月饼产品创新呈现出“由表及里”的新气象。“过去一些厂商在奢华包装上下功夫,而包装新规出台之后,厂商回归食材本身,在口感上更加‘走心’,在饼皮、馅料的选择、制作方面,整体水平比往年更高,真正用品质打动消费者。”有业内人士表示。

    烘焙产业跑出“黑马”

    榴莲冰皮月饼成为今年备受年轻消费者追捧的“爆款”。记者看到,多家超市月饼货架旁边,都摆放着专门的月饼冷柜。“冰皮月饼全程都用冷链配送,近几年逐渐流行起来,今年许多品牌都推出了榴莲冰皮月饼,很受消费者欢迎。”一家超市工作人员李女士说。

    朱丹蓬表示,随着我国冷链体系快速发展、高速扩容,冷链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提升,冰皮月饼这类高端产品将越来越普及,带动整个月饼产业的升级迭代。

    冷链保障月饼的新鲜度,不仅给国内消费者带来快捷、安全、新鲜的美味,而且也深受海外华人喜爱。记者了解到,冰皮月饼从出库到完成包装只用10分钟时间,然后由全程零下18℃的冷链运输漂洋过海,销往北美、大洋洲等地。

    月饼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生产包装和下游销售渠道三大环节。我国月饼市场规模约200亿元。今年中秋、国庆双节重叠,被称为月饼市场的大年。广阔的市场和较高的毛利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赛道。除了传统糕点、餐饮、茶饮咖啡品牌之外,新鲜烘焙赛道上的泸溪河、鲍师傅等也在月饼销售中“出圈”,一跃成为行业“黑马”。

    记者在深圳一家万象汇商场看到,泸溪河门店不仅推出了传统的苏式鲜肉月饼、广式五仁月饼,还有创新口味的西柚山楂桃酥月饼,吸引年轻消费者排起了长龙。

    现烤现吃的月饼受到消费者青睐,成为我国食品产业升级的缩影。朱丹蓬认为,年轻人的消费行为正带动着整个产业端的创新、升级、迭代。不难看出,随着烘焙行业的差异化竞争,未来整个行业将会进入全新的竞争格局。

]]>
大竞争带来大发展 中国清洁能源后劲十足 http://blog.zqrb.cn/blog/119292-2100857.html 2023-07-26 23:40:26     于南

    据清华大学相关课题组估算,要实现《巴黎协定》控制全球气温平均升幅目标,中国未来三十年(2021年至2050年)需要新增碳减排投资约138万亿元,年均达到4.6万亿元。

    在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88%左右,换言之,未来三十年中国碳减排投资若至138万亿元,能源将分得逾121万亿元。

    正因为此,由“碳中和”驱动、以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的能源革命势不可挡,并不断吸引新势力加入,从而掀起了一场可以具象为“碳中和”的全球化竞争。

    在这场竞争中,中国以风、光、储、氢为代表的一众清洁能源产业已占得先机,但前景难言一帆风顺。眼下,光、储等产业链正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稳定导致电网调度难度增加,“并网难”愈发凸显。伴随中国光、储等产业壮大,相关产品出口遭遇了各类贸易壁垒。就连曾经领涨A股的风、光、储相关板块也风光不再……

    归根结底,市场有所担忧,愈发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会磨灭中国清洁能源曾经的优势,国际经济局势也可能会拖累中国“碳中和”进程。

    今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等文件;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申,“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7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强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减碳技术和服务,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等领域投资力度,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

    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不会动摇,而“碳中和”带来的投资规模以及能源革命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比如,碳市场的建立,实现了碳减排资产化、证券化,随着碳排放配额逐渐稀缺,碳减排资产公允价值预期走高,“碳金融”就能不断激发需求和创新,并将碳减排持续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从而高效联动众多产业乃至全社会,而这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更为契合。

    回到清洁能源产业,应看到,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将平抑“能耗双控”对能源消费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有力推动了减排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而以储能、智能、氢能等为节点构建起“新型电力系统”,则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突破“并网难”等瓶颈提供了工具。

    更应看到,中国清洁能源从来不畏惧竞争,就如同中国光伏正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平价上网”的关键胜利,赢得了世界领先!而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另一面,光、储等产业正迎来技术加速迭代、下游需求持续迸发。

    大竞争带来大发展,在坚定的“碳中和”战略下,中国清洁能源必定后劲十足。

    7月27日,《证券日报》社主办“2023清洁能源科技资本论坛”,力邀中国清洁能源龙头汇聚一堂,亮创新之剑、绘未来之图,为资本市场清洁能源投资价值重估、中国“双碳”战略顺利实施贡献力量。

]]>
国家能源局:坚决防止“拉闸限电” http://blog.zqrb.cn/blog/119292-2090513.html 2022-08-25 01:03:49     本报记者 于南

    迎峰度夏工作目前仍处关键时期,8月24日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继续强化电力保供工作上,国家能源局将持续加强发电机组出力管理,全力做好机组稳发满发工作;加强全网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充分发挥大范围资源配置能力;切实抓细抓实电煤、燃气的存储供应,做好发电燃料保障工作;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全力提升系统顶峰能力。

    此外,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继续应对好川渝地区极端高温和干旱灾害,确保电力有序供应。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大电网的平台优势,强化统一调度,全力缓解川渝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坚决有力落实有序用电方案,守住川渝地区民生用电和电网安全底线。

    据了解,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立足国内、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今年前7个月,全国煤炭产量25.62亿吨,同比增长11.5%。煤炭产量快速增长推动电厂、港口存煤水平上升,8月份以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1.7亿吨,同比增加8000万吨,保持历史高位;环渤海港口存煤超2500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与此同时,前7个月我国原油产量12000万吨,同比增长3.7%;天然气产量126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4%。

    受近期极端高温影响,8月2日至8月5日全国统调最高负荷连续4天创出新高。截至目前有21个省级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除东北外其余5个区域电网均创新高。

    对此,国家能源局持续加强电力供需监测分析,提升发电燃料保障水平,提高发电机组运行出力水平,指导各地做好用电负荷精细化管理工作,推动重大电力项目建设投产。

    上述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能源消费将继续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进入冬季取暖期后,煤炭、天然气、电力需求进一步增加,能源行业将提前制定保障预案,增强供应能力,确保温暖过冬。国家能源局将继续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电力保供,坚决防止“拉闸限电”,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用能用电需求。

]]>
长电科技上半年业绩创新高 汽车电子和计算用电子收入大幅增长 http://blog.zqrb.cn/blog/119292-2090304.html 2022-08-19 21:10:17     本报记者 于南

    8月18日,集成电路封测龙头企业长电科技公布了2022年半年度业绩报告。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长电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55.9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16.7%,创历年上半年收入和净利润新高。

    长电科技在公告中介绍,今年以来,全球集成电路市场呈现局部波动,个别应用领域需求增速放缓。面对市场变化,长电科技秉持专业化、国际化管理理念,依托自身丰富技术沉淀和全球资源,聚焦先进封装等技术和工艺及其所面向的高附加值应用,确保了业务基本面稳固,企业始终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同时,长电科技克服局地新冠疫情反复带来的不利影响,统筹协调资源确保生产稳定有序,并在创新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布局上取得一系列进展。

    例如,凭借企业多年来在先进封装领域的技术沉淀与创新能力,今年长电科技加大高性能封装领域的生产和技术开发投资,实现了4纳米(nm)工艺制程手机芯片的封装。同时,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来自于汽车电子和计算用电子的收入大幅增长,显示公司正持续优化产品组合,聚焦高附加值应用的市场和差异化竞争力的培育,努力打造企业发展新动能。7月,位于江阴的长电微电子晶圆级微系统集成高端制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先进封装技术突破及高端制造业务布局的稳步推进,将使长电科技的创新和产业化能力获得持续提升,更好地满足全球客户需求,蓄力企业未来增长。

    长电科技董事、首席执行长郑力表示:“受到国内疫情和全球经济形势波动的叠加影响,一度过热的国内外半导体集成电路市场大概率进入下行周期,特别是国内手机市场和消费类市场的下滑,会给公司国内工厂的产能效率带来一定压力,今后一段时间相关客户的订单情况不容乐观。公司将继续推进精益生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继续在高性能封测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先进产能的积极投入,为今后的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公告显示,长电科技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涵盖了主流集成电路系统应用,包括网络通讯、移动终端、高性能计算、车载电子、大数据存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工业智造等领域。根据芯思想研究院(Chip Insights)发布的2021年全球委外封测(OSAT)榜单,长电科技以预估309.5亿元营收在全球前十大OSAT厂商中排名第三,中国大陆第一。公司在品牌领导力、多元化团队、国际化运营、技术能力、品质保障能力、生产规模、运营效率等方面占有领先优势。

(编辑 何帆)

]]>
用常识、理智和逻辑评估欧盟“碳关税”影响 http://blog.zqrb.cn/blog/119292-2086998.html 2022-05-26 01:22:17     本报记者 于南

    5月17日,欧洲议会环境、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委员会(ENVI)投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以下简称碳关税)的立法报告(以下简称ENVI方案),引发了舆论关于碳关税的各种预测、分析乃至焦虑渲染。

    ENVI方案较去年7月份欧盟委员会提出的立法草案(以下简称欧委会方案)更为激进,具体体现在“覆盖行业范围扩大,在此前钢铁、铝、化肥、水泥、电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又在直接排放的基础上,将间接排放(生产用电的排放)纳入了征税范围。而且过渡期从3年缩短为2年,即从2025年就开始征税。”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海华永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必轩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以上几点也是引发各界担忧碳关税可能影响中国对欧出口的关键原因。但吴必轩建议各界冷静看待。首先,ENVI方案较为激进,在对进口更加严苛的同时,也威胁到欧盟高排放行业的既得利益——导致取消免费碳排放配额和电价补贴。现在ENVI方案已经招致欧盟相关产业的普遍反对,其能否在6月初欧洲议会获得全体表决投票通过存有很大不确定性。此外,碳关税对我国不同行业的出口影响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在具体方案悬而未决时,坊间流传的各类估算实则缺乏根据。

    客观看待碳关税影响

    ENVI方案的出炉,是近来备受关注的欧盟碳关税立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进展,标志着碳关税立法接近“最后一关”。“此次ENVI投票通过意味着欧洲议会的环境委员会对碳关税方案达成了内部一致,如果到6月初该方案能够在欧洲议会全体表决投票通过,就会成为欧洲议会对碳关税的正式立场。届时,闯过了三关(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碳关税立法只剩下最后一步,即进入三方协商阶段,以得到最终的法律文本。”吴必轩介绍。

    相较于ENVI方案,去年7月份提出的欧委会方案相对保守,碳关税只适用于进口产品的直接排放(指企业直接控制的生产过程排放),不适用于间接排放(在碳关税语境中特指生产过程中所用电力的排放),更不考虑外购原材料的排放。此外,欧委会方案仅覆盖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不包括一些原本呼声很高的具有高碳泄漏风险的高耗能产品,如炼油、造纸、玻璃、陶瓷等。

    记者查阅到一份由智库Sandbag与E3G合作发表的报告。该报告依据欧委会方案的行业范围(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统计2019年中国向欧盟的出口情况。其结论是2019年中国对欧盟出口这些产品约480万吨,价值65亿欧元,仅占中国对欧出口额的1.8%。该报告认为,即使碳关税扩展到其他高碳的基础材料及其下游产品,前述比例也只会增加至5%。

    吴必轩表示,客观评估碳关税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第一,要依据法案文本中已公布的详细税则号准确统计对欧出口情况;第二,至少要掌握每个所涉行业的大致排放水平;第三,针对每个行业,还要大致知道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比例。掌握这三组数据是做出严谨、客观评估的必备条件。目前坊间预测、分析普遍引用的一些量化评估数值,其方法学似乎欠严谨。“如果产品范围对不上,排放水平搞不清,直接和间接排放不分,那么最后得到的数据就没什么意义,甚至会误导。例如电解铝行业,在它的总排放中,间接排放(用电排放)的比例可能很高。测算时是仅针对直接排放,还是也包括了间接排放?这个区别反映到碳关税对出口成本的影响上,可能就是0.5%和5%的差别。”

    化压力为动力

    如今更为激进的ENVI方案成为了欧盟碳关税立法的“高配方案”,这意味着中国及欧盟的其他贸易伙伴确有必要重新评估碳关税可能给对欧出口带来的影响。

    而就我国而言,市场之所以认为碳关税可能影响对欧出口,在于ENVI方案将间接排放纳入了征税范围,引发了各界对我国电力结构碳排放强度较高,可能变相导致对欧出口商品碳成本相对处于劣势的担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火电则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单一来源。业界共识,电力部门承担着更大的减排责任,其中包括推动火电等能源电力低碳转型发展。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碳资产管理专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领先于发展中国家。”换言之,即便电力外购纳入碳关税征税范围,也不会导致我国对欧出口商品碳成本相对处于显著劣势。更何况,有研究表明,根据双碳战略推演,中国在2030年碳达峰时火电行业排放二氧化碳约47亿吨,2060年碳中和时仅允许排放约13.5亿吨。即电力结构改善作为重要推动力,将促使中国商品的碳含量快速下降。

    “相对于渲染碳关税的影响,我们更应从双碳战略的高度,将例如碳关税这样的外部压力,转变为推动双碳战略实施和ESG理念不断普及、深化的动力,从而真正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述不愿具名的碳资产管理专家进一步表示。

]]>
2021年中国新增储能装机7.4GW http://blog.zqrb.cn/blog/119292-2085560.html 2022-04-24 21:31:07     本报记者 于南

    4月25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以下简称“储能应用分会”)将正式发布《2022储能产业应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4月24日,《证券日报》记者从储能应用分会获悉,作为《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储能应用分会此次还将同时公布其对全球储能应用市场的跟踪研究成果,目前为国内首家。

    储能应用分会向《证券日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功率达43.44GW,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我国新增储能装机7397.9MW(7.4GW);新增储能项目146个。此外,《报告》预测,2030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约110GW;而2025年后,电化学储能的年装机增量将保持在12GW至15GW。

    此外,记者了解到的《报告》部分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储能市场装机功率为203.5GW,其中电化学储能装机功率20.4GW,占比10.05%。2021年全球电化学储能项目功率装机增长达到6847.4MW,首次突破6GW。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典型国家包括美国、韩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上述国家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分别为6361.7MW、2561.2MW、1587.3MW、1257.7MW、1149.8MW、726.3MW。

    据了解,中国储能市场在《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家顶层政策和一系列地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2021年取得了快速发展。

    《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功率43.44GW,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抽水蓄能装机功率37.57GW,占比86.5%;蓄热蓄冷装机功率561.7MW,占比1.3%;电化学储能装机功率5117.1MW,占比11.8%;其它储能技术(此处指压缩空气和飞轮储能)装机功率占比0.4%。

    2021年,中国新增储能装机7397.9MW。其中,抽水蓄能装机功率5262.0MW,占比71.1%;电化学储能装机功率1844.6MW,占比24.9%;压缩空气装机功率191.1MW,占比2.55%;蓄热装机功率100MW,占比1.35%。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装机规模1830.9MW,功率规模占比高达99.3%;铅蓄电池储能技术装机规模2.2MW;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装机规模10.0MW;其它电化学储能技术装机规模1.52MW。

    2021年,中国新增储能项目个数146个,其中,抽水蓄能项目个数5个,电化学储能项目个数131个,在电化学储能项目中,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120个。

    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从全球储能发展应用情况看,国外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投入财税支持,双管齐下培育储能市场发展环境。而我国储能支持政策在2021年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仅2021年密集出台的国家和地方储能政策高达275项之多。在标准层面,统计获取的储能标准共计230项。其中,国际标准68项,国内标准162项(包含各类技术的技术标准)。

    据悉,《报告》还着重分析了新型长时储能技术的发展。《报告》认为,作为当下最需要重视的储能储备技术研发方向,重力储能、空气电池、铁铬液流电池等都有其独特之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开发储备,以备未来的产业化。

    在此基础上,《报告》从国网和南网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目标(2021-2030年)情况进行了分析预测,在新型储能方面,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突破5000万千瓦。但是,考虑到新型储能安全性问题、储能价格机制滞后性、新型储能原材料紧缺等方面的现实情况,电化学储能电站装机规模大概率会存在一定滞后性。到2025年,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或将达到40GW,锂离子电池仍然占据新型储能应用技术优势;2025年后,考虑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宏伟目标,新能源发电年装机量将保持年均100GW增量,电化学储能的年装机增量将保持在12GW至15GW,预计到2030年,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约110GW。

    “在国家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后,储能产业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自身价值,勇担历史使命,为能源安全保驾护航成为关键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是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需要,更是能源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历史进程将不可阻挡。”刘勇表示。

(编辑 乔川川)

]]>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站上风口 多技术路线角逐BIPV市场 http://blog.zqrb.cn/blog/119292-2084674.html 2022-04-01 17:33:28     本报记者 于南

    3月30日至3月31日,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概念指数先扬后抑。尽管这一走势并不尽如人意,但作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板块下重要的细分领域,从趋势上看,BIPV概念指数已较一年前上涨了逾40%。

    而就在4月1日,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以下简称《规范》)正式生效。龙焱新能源工程(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包钢表示,《规范》强制要求建筑碳排放计算,并通过一系列指标的设置,提倡建筑运用可再生能源。“过去,很少有建筑设计师会主动考虑建筑与光伏的结合。但现在这变成了强制性国标,变成了真实的市场需求。”

    事实上,围绕近期一系列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新政的密集发布,各相关产业闻风而动,加紧发布新品,着力布局市场。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多产业协作、资本加持下,一直不温不火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赛道逐渐升温,一场激烈的技术路线之争已拉开帷幕。但建筑市场有别于大部分工业,不唯“性能”论英雄,这势必会令跨界者面临考验。

    数十家公司、六七种技术路线

    角逐BIPV蓝海市场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市场空前宏大,哪怕只是更为细分的BIPV领域,根据不久前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建筑节能规划)提出的目标估算,到2025年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要达到0.5亿千瓦(50GW)以上,即在2021年至2025年的5年间,我国将平均每年新增BIPV装机10GW。

    相比之下,光伏产业2021年全国新增并网装机也不过54.88GW。其中,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委会数据,去年BIPV总装机容量约709MW,仅占同期建筑光伏(含BAPV)装机量的5.7%;而放眼全球,虽然2020年BIPV新增装机仅占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的1%,但据多机构预测数据,市场普遍认为,2020年至2027年全球BIPV市场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2.4%至20%。

    面对这一蓝海市场,各相关产业纷纷入局,这其中尤以光伏产业最为积极。据记者梳理,近一年来,数十家光伏制造企业,主要通过推出相关BIPV产品及联合建筑建材企业两种方式进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市场。更值得玩味的是,在琳琅满目的BIPV功能性建材(屋顶、墙面、地面及其他)背后,聚集着六七种光伏制造细分技术路线(可按晶硅、薄膜总分类),这其中不仅有主流路线,亦包括了不少尚待量产的方向性路线,而尽管它们的宣传各有侧重,却也纷纷标榜应运(BIPV)而生。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BIPV主要采用的光伏技术可分为晶硅光伏组件和薄膜光伏组件。晶硅组件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单位装机功率高,转化效率可达16%至22%,同样装机面积下发电量优于薄膜组件,但由于工艺原因,其色彩一致性较差。薄膜组件色彩丰富、整体感强,可满足各种建筑外观需求,但其较低的转化效率和较晶硅成本高3-5倍,对大规模推广应用造成极大制约。

    “十四五”建筑节能规划任务有待拆分

    BIPV产品不断迎合市场需求

    建筑使用是否便利,外观是否美观、是否具有整体感等,也成为了衡量BIPV产品适用性的重要标准,这恰恰源于建筑市场不唯“性能”论英雄。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周艺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近年来对碳减排的广泛关注,推动了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除了优化设备系统、采用功能性建材外,节能减排的路径还包括被动式节能策略,例如建筑形体自遮阳、自然光最大化等,通过建筑空间塑造提升性能,以及通过设计引导人的行为模式实现节能减排。然而,由于城市、建筑设计的实施受到包括使用功能、经济价值、城市风貌在内的众多要素影响,是个多目标决策的复杂过程,突出能耗目标的BIPV策略同上述要素的深度兼容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由此可见,目前单纯依靠提升BIPV装机量获得的环境效益,不足以左右大规模的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更何况,目前大多BIPV产品并不能全面满足建筑美观性、经济性的要求。

    “随着《规范》和“十四五”建筑节能规划的出台,以及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BIPV产品正在根据市场需求持续演进,加之其经济性愈发凸显,相信会促使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不断增多BIPV产品运用。这一发展方向毋庸置疑。”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其实,除了装机量,光伏业界也非常看重BIPV产品的溢价率,这是大型地面电站和工商业分布式电站(BAPV)带不来的。而这会倒逼产业不断推陈出新,研发色彩丰富、个性化,又具有一定经济性的BIPV产品。”

    就现阶段看,目前市场对BIPV的需求还主要来源于政府、国企、示范性项目等,受到一次投入的影响,更多私营市场主体仍在观望。而关于如何进一步促进BIPV市场繁荣,周艺南认为,“现在看,对于能源管理公司来说,光伏同单体建筑的集成由于发电量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缺乏动力。然而,光伏同城市街区、园区、校区、社区的集成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将会成为未来蓝海。通过能源中枢对建筑组群、基础设施(道路、停车场)、公共空间(绿地、广场等)等光伏进行集中调配管理,打造分布式‘能源细胞’,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开展柔性调节,不仅能极大提高发电量,也能通过建筑的功能混合来实现削峰填谷,提高节能效率。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需要在规划设计中纳入能源思维,也需要相关领域政策的支持引导。”周艺南预计,“在“十四五”建筑节能规划的基础上,目标任务将被进一步拆解,并形成一揽子计划,从而实现全面突破。”

    站在双碳战略的高度上,BIPV市场在促进双碳目标达成的同时,也为主流、非主流及方向性技术提供了增量的差异化需求和生存空间,维护这场技术路线竞争的充分、公平,其也必将指引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

(编辑 孙倩)

]]>
“通盘谋划”精准施政 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动能源革命 http://blog.zqrb.cn/blog/119292-2083424.html 2022-03-09 21:57:22     本报记者 于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能源革命,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不仅仅是中国,德国经济部日前发布的一份关于“将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目标提前15年(至2035年)实现”的立法草案,同样增强了各界对全球能源加速低碳转型的预期。

    2022年,“双碳”目标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延续了2021年12月8日至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即“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坚持“先立后破”的总基调。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的基础上,更为系统地作出了“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的部署,同时强调,“双碳”工作不仅要“先立后破”,还须“通盘谋划”。

    在这场由全球绿色新政共同发动的变革中,中国能源特别是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占有先机。以光伏为例,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最新数据,2021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2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截至去年底,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不过,量上的暂时取胜,抑或产能和技术上一时的优势,若不能得到全社会研发创新活动持续活跃的支撑,就可能顷刻化为乌有;而相比之下,科技进步仰仗积累,不但没有捷径,更不存在所谓“颠覆”。

    从这一角度理解,在“双碳”全局工作中,“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正是亟需“通盘谋划”、各方协同的重点之一。其不仅关系到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能否保持领先,更是中国开启“双碳”征程,从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以光伏为例

    多重因素影响技术路线之争

    站在资本市场放眼世界,中国清洁能源产业正处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确定性”大趋势中,却也正经历着暗流汹涌的技术路线之争、知识产权之争,其中蕴含的“不确定性”,恰是价值投资需要把握的机遇。

    仍以光伏为例,回顾其发展,俨然一部惊心动魄的“技术竞争史”,其中不乏令人意想不到的“绝地反击”,也有厚积薄发的“后来者居上”。

    未来亦然,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此前预测,虽然2021年国内新建量产产线仍以PERC电池产线为主。但2022年,N型电池(主要代表为TOPCon电池和HJT电池)有望快速放量,市场占有率或从3%提升至13.4%。

    这意味着,炙手可热的光伏产业中,又一场涉及多方(PERC电池、TOPCon电池和HJT电池相关产能及背后利益集团)、事关存亡的技术路线之争已拉开帷幕。

    哪条技术路线会在这场竞争中胜出?究其根本,在于谁能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谁能提供更高“性价比”。

    根据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数据,TOPCon电池的极限理论效率(光电转换效率,重要的“性能”参数之一)可达28.7%,微弱领先于HJT的27.5%,显著超过PERC的24.5%。正因为此,随着N型技术量产光电转换效率、生产成本(良率等)逐步接近预期,业界普遍认为,下一代主流光伏电池技术将在TOPCon与HJT中决出。

    “TigerNeo电池(TOPCon)目前量产效率已经达到24%以上,年内冲刺25%。更重要的是,生产良率已与PERC持平。”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告诉记者,在她看来,目前TOPCon具有近零光衰、远低于PERC的温度系数、更高的双面率及弱光性。“这决定了TOPCon相对PERC具有全场景应用的优势、更好的发电增益,未来就会带来更大的投资收益。”

    事实上,从上述提及的“性能”看,记者掌握的数据显示,目前HJT并不落后于TOPCon。但可能拖累HJT阶段性市占率提升的因素却恰恰来自于“价”:目前,HJT产线投资较大幅度高于TOPCon,在此基础上,TOPCon可以最大限度兼容PERC产线(通过改造PERC产线可升级为TOPCon,进一步大幅节省一次投入;据中信证券数据,目前国内超200GWPERC产线中,至少一半可升级TOPCon),且生产难度远低于其他N型技术路线。

    需要看到的是,就光伏而言,不同技术路线电池“性能”存在上限(如极限理论效率等),但“价”的下降空间却可能超乎想象。可借鉴的统计模型显示,历史上光伏制造产能每增长一倍,对应生产成本可下降22.8%。

    这也意味着,在TOPCon与HJT的对决中,如今HJT“价”的劣势,完全可能通过资本投入、技术成熟、配套完善、产能提升等予以扭转,从而推高其“性价比”。换言之,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仍是“性能”,但在“性能”接近前提下,“性价比”优势可能助推一种技术路线阶段性胜出。

    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在HJT“性能”与TOPCon持平的基础上,我们是否应施加“外力”帮助其扭转“价”劣势?

    认准企业是创新主体

    促进创新推动能源革命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TOPCon与HJT的技术路线之争,只是光伏产业众多技术竞争中的‘冰山一角’;以‘性价比’论英雄,也仅局限在光伏装机市场层面。而站在产业、资本市场乃至国家的高度上,我们追求的其实是中国光伏产业乃至所有中国产业,不断涌现出类似TOPCon和HJT的有前景的新兴技术。如此,我们的产业才能通过充分的技术竞争增强话语权、保持先进性。”一位不愿具名的产业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

    但关键在于,怎样的“外力”才可以“适度”、有效地引导资本投入,助力诸如HJT技术成熟、配套完善,从而实现其产能、“性价比”的提升,又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在上述产业研究人士看来,“唯有‘通盘谋划’又精准有力的施政。”

    “做到‘通盘谋划’是施政产生效益的关键点,也是一大难点,尤其对科技政策制定而言。”科技部高新司原巡视员耿战修告诉记者,“科技政策制定往往要综合考虑一项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是否有利于行业发展、是否环保等很多方面,才能决定采取何等力度,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立项、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手段予以支持。而在这一过程中,我想,‘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应该是一项根本举措。”

    上述产业研究人士持同样观点,“企业对市场变化最为敏感,广泛筛选、采纳他们的意见,可以有效保障施政的效益。同时,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也需要借助企业、产业的力量,而最终哪些技术胜出,决定权仍然应该在市场手里。”

    “而除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施政还必须着力调动产业乃至全社会的研发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只有营造出公平氛围、大力促进创新,这场‘能源低碳转型’,才最终称得上‘能源革命’。”该产业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

(编辑 白宝玉)

]]>
重启CCER交易迫切性提升 常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难“坐享其成” http://blog.zqrb.cn/blog/119292-2083248.html 2022-03-06 21:27:23     本报记者 于南

    近日,有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下简称“CCER”)交易市场即将重启的消息频出,亦有报道称,“生态环境部以部市联建的方式支持北京市承建全国自愿减排(CCER)交易中心,有望近期落地。”

    虽然记者在采访中并未获悉CCER交易市场重启的“时间表”,却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从招投标时间来看,目前CCER交易系统开发工作应该接近建设完成。”更为重要的是,考虑CCER签发自2017年3月份起已暂停近5年,存量CCER恐难满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的清缴需求,这也增加了CCER交易市场(包括CCER签发等)重启的迫切性。

    需要关注的是,CCER签发、交易等重启,一直被认为利好于清洁能源产业,尤其是持有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资产的A股公司。但据记者了解,受CCER额外性等多重因素约束,未来,常规可再生能源发电资产将难以获得CCER签发。换言之,相关上市公司寄望依靠CCER交易市场重启显著提振业绩,并不乐观。

    常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将无法获得CCER签发

    CCER是未来全国碳市场项下唯二可交易的碳资产现货之一(另一种为“碳排放配额”),亦是全国碳市场建设重要的补充机制,国际通行将其定义为碳减排信用额。

    根据去年2月1日起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此外,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

    正因为此,拥有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资产的企业,都希望通过获得CCER签发及其交易活跃且价格达到在一定水平,为相关资产带来额外收益(收益率根据CCER价格浮动)。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管理办法》也将可再生能源项目纳入了CCER范畴,但未来,一些曾获得过CCER签发的同类项目,却不一定能同样获得CCER签发。尤其是那些常规的、获得过各种形式补贴或者已实现平价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究其原因,首先,这些项目未来可能无法获得CCER额外性论证通过;其二,这些项目获得CCER签发,可能对全国碳市场的供(CCER、碳排放配额)需(碳排放配额清缴)关系及CCER、碳排放配额价格处于合理区间产生不可控的影响。

    目前我国CCER管理仍遵循2012年出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根据《暂行办法》,CCER应基于具体项目且具备真实性、可测量性和“额外性”。

    其中“额外性”的国际通行定义为:CCER项目所带来的减排量相对于“基准线”是额外的,即这种项目及其减排量在没有外来CCER支持情况下,存在具体财务效益指标、融资渠道、技术风险、市场普及和资源条件方面的障碍因素,单靠项目自身难以克服。

    同时,根据《暂行办法》,CCER项目的“基准线”“额外性”,应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方法指南)予以确定及论证。

    “不同方法学的CCER额外性论证一般都包括‘首个同类项目认证、障碍分析、投资分析和普遍性分析’四个维度(步骤)。简言之,经过这些举证、调查、论证,我们要分别确认、判断拟议项目的‘基准线’,其是否存在商业化的障碍,投资收益是否低于相关标准,以及是否具有商业化前景。”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进一步介绍,“一般来说,CCER额外性论证要求发电行业的基准收益率不高于8%,而大部分风电、光伏项目的内部收益率(IRR)都能超过8%。即便是那些IRR低于8%的项目,他们或者得到过各种形式的补贴,或者实现了发电侧平价,即实质上都不存在商业化障碍(收益率已被市场认可),因此不符合CCER初衷,也不具有额外性。”

    大量CCER供给不利供需平衡    

    存量CCER无法满足清缴需求

    除了额外性问题,规模化纳入可再生能源项目所产生的大量CCER供给,可能对全国碳市场造成的冲击也不容小觑。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全国风电发电量6526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量3259亿千瓦时。按通用排放因子每度电折0.0007883吨二氧化碳当量粗算,仅去年一年,风电、光伏分别可贡献5亿吨、2.5亿吨CCER。

    但根据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自去年7月16日开市共运行114个交易日,不足6个月)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以及CCER抵销应清缴碳排放配额最高比例为5%计算,在不纳入新的重点排放单位的前提下,全国碳市场正常全年CCER需求约为2.25亿吨。

    “在供需平衡下,CCER价格会与碳排放配额相互锚定。而大量CCER供给,则会影响其价格,从而影响碳排放配额价格。”上述不愿具名人士称,“如此一来,无论从额外性的微观角度,还是从市场供需的宏观角度来看,常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未来获得CCER备案和签发都将存在不确定性。”

    不过,就全国碳市场建设而言,由于我国CCER签发自2017年3月份起暂停已近5年,且全国碳市场也已开启第二个履约周期,市场不仅有赖于CCER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完善价格发现机制,更迫切需要重启CCER签发满足碳排放配额清缴需求。

    2017年3月17日,有关部门发布公告“暂缓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备案申请”;并指出,“在《暂行办法》施行中存在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同时规定,“暂缓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备案申请,不影响已备案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在国家登记簿登记,也不影响已备案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参与交易”。

    彼时已签发且截至目前尚未核销的CCER,即为目前市场上的存量CCER。根据路孚特模型估算数据,CCER自启动至2017年暂停,签发约8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其中试点多年消化(履约企业核销)约3000万吨,企业碳中和消化(非履约企业核销)约200万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消化(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核销)约3300万吨,目前市场存量仅1000余万吨。这一数字仅占全国碳市场正常全年CCER需求(约2.25亿吨)的4.5%。

    对于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如何“争取”CCER额外收益,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就目前看,运用了新技术的,比如配合储能的风光项目,或者农光一体化、建筑光伏一体化项目则有望获得CCER签发。”

(编辑 崔漫 孙倩)

]]>
保利协鑫能源重回恒指 http://blog.zqrb.cn/blog/119292-2082524.html 2022-02-20 20:22:26     本报记者 于南

    2月20日晚,香港恒指公司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季检结果,保利协鑫能源(03800.HK)再度入列恒生指数。至此,恒生综合指数成分股数目将由500只增至517只。

    保利协鑫能源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回归恒生指数的前提,是公司主体经营业绩基本面稳中向好,并获得资本市场和投资者认可。回归恒指意味着公司加入港股通胜券在握,对公司股东、广大投资者以及资本市场都是重要利好。

    截至2月18日收盘,保利协鑫能源市值超715亿港元。

(编辑 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