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分类
月下横笛 发表于 2014-11-09 21:20:37
本次行情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恐怕没人说得清楚,反正大家都可以看出来的一段非常明显的升势是始于7月22日2049点那条1.02%的中阳线。不过,即便大盘持续上升了3个多月,截止至本周五(11月7日),最高已到达2454点,但市场情绪仍然非常谨慎,“见顶”和“逢高减磅”一直是这几个月市场的主流声音。
我9月14日《二九零零还是三九零零》一文曾谈及:“想要精确标识出本段行情(注意,我近期常用‘本段行情’字眼,而非‘本次行情’)的起始点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我认为5月21日1991点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实际上,从更大的格局来看,两市股票是从2012年12月4日1949点开始分批见底的。如从占两市股票数量80%以上的中小股(可查看深证综指)角度而言,它们基本上都见底于1949点当天,至今牛市已持续了将近两年;如从上证指数角度而言,2013年6月25日1849点就是一个最明显的起点,至今牛市也持续了一年以上;而如从最权重的上证50指数角度而言,见底时间就要延迟至今年3月21日,相应于上证指数1986点,牛市至今持续尚不足半年。”大多数投资者都是后知后觉者,譬如创业板、科技股牛市持续已近两年,多数股票都累积了数倍的升幅,他们才“发现”了其中的机会;又如80%以上的中小股是与创业板、科技股同步见底于2012年12月4日1949点的,只是此前并未表现得太牛,直至近几个月它们开始发力,不少累积升幅已翻番,他们才觉得应当放弃大盘炒个股。如今,他们这种后知后觉的老毛病又再犯于对权重指标股的态度之上。本周末,《证券市场周刊》就刊登了一篇题为《如何看待周五大跳水》的文章,认为跳水的主因之一是“热点转型,‘二八’效应不会维持太久,一方面是权重股本身量能消耗过大,另一方面是权重股掩护出货,当出货接近尾声时就不需要掩护了”,并指出:“经过大涨后,股民要规避相关风险了,宁可错过不要做错。”这篇文章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行情运行至今,大盘不断创出新高,但机构分析师却不解风情地持续发布风险警示,“善意地”提醒投资者“逢高减磅”,与市场的实际运行方向背道而驰,这与创业板和科技股前两年所遇到的情况是一样的。2013年5月26日,我写过一篇题为《创业板风险警示与楼市调控》的文章,指出:“此间,众多专家却一直坚称,创业板和科技股处于高位,务必警惕风险,注意逢高减磅,切忌追高,其心态与本周深交所发布的风险警示如出一辙。这正应着了‘行情在犹豫中上行’之谚语,不禁使我想起政府从2003年楼市起步阶段即开始的楼市调控,众多专家与管理层前期从创业板(科技股)起步阶段即开始的风险警示最终也会如楼市调控般成为笑柄——当然,两者炒作周期是截然不同的。”2013年7月28日,我在《科技股与楼市的前世今生》一文再次指出:“这几个月来,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证券公司的短信,警示科技股(创业板)高风险。我不敢说科技股(创业板)最终能疯涨到哪里,但我认为,近几个月关于创业板铺天盖地的风险警示与2004年叫嚣得最厉害的楼市泡沫论可有一比,创业板现阶段大致相当于楼市开始加速上行的2005年,最终升至2000点以上完全不成问题。”政府近十几年来的楼市宏观调控举措早已沦为笑柄,其间凡是不听话的倒行逆施者现都已成为大赢家,反而是轻信政府的乖乖仔无意将自己推进了一个进退两难的火坑中;到现在,楼市已处于高位,政府却说要救市,大家又该如何应对呢?过往两年,政府在楼市宏观调控上所弄出的笑话已经重现于股市的创业板和科技股,近几个月,这种笑话又再度重演于大盘——只要“见顶”和“逢高减磅”等股市风险警示依然持续不断地出现,大盘就不可能真正地中长期见顶。
注:本文将发表于2014年11月10日《投资快报》。
转载 阅读(0) | 评论(0) 关键字: 财经 股市 大盘趋势分析 板块分析 盘面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