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分类

银行“暴利”的一半是“虚胖”

2012-05-29 01:49

    ■董少鹏

    最近,央行通过《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回应了有关银行暴利的问题,指出2011年中国银行业净息差约为2.8%,低于2007年的2.9%和2008年的3%,处于国际中等水平,明显低于其它金砖国家,也低于美国和韩国。

    事实上,央行行长周小川以及银监会等方面此前均对银行“暴利”问题做过回应,但是公众对银行利润的形成和使用还是有很多质疑,认为其赚钱太多、太容易。这种指责并非全无道理,但夸大成分不小,有的评论也脱离了银行发展的阶段性实际。

    我国银行利润的增长幅度看起来比较大——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接近40%;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6%。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9.73%。

    这看似光鲜的报表其实只是一个表象,并不能完全反映银行的收入情况,更不能完全反映其竞争力水平。尽管“垄断性”息差收入备受关注和质疑,但目前2.8%的息差水平并不惊人。息差收入之所以扩大,主要还是与前两年信贷规模大幅扩张有关,也与银行本身的资产规模扩大有关。如果两者规模不扩张,利润增长也许没有这么大。如果从单位资产、单位净资产的角度看,收益增长不一定很突兀。就是说,所谓的“暴利”,其实具有虚胖性质,不仅不值得过于愤恨,反而值得忧虑。

    一些评论者只看到银行利润增长的一面,但并未关注其利润的去向。我国的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控股银行赚取的利润,很大的比例用于交所得税。统计显示,2011年银行缴纳的所得税占全国企业所得税总额的27.6%,这个比例不低。此外是用于股东分红,而四大行的股东主要是国有股东。此外,还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留存后续发展资金等。

    所以,我们目前评估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行的收入水平问题以及是否公平竞争问题,需要区分体制问题和市场问题。要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理错了头绪。

    第一,目前出现的银行利润与实业利润倒挂现象是阶段性的。目前国内实体经济遇到的困难,是周期性困难。正是因为要救助实体经济,才动用了货币刺激政策;而银行息差不宜进行幅度过大的调整。去年银行赚钱较多与前期大规模投入信贷有关,有特殊性,不是常态。

    我们要正视银行赚钱和实体经济不赚钱的现实,但这一状况不可能持续。最近有机构预计,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两到三个百分点。所以,银行今天赚钱,明天可能不赚钱。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一季度净利润已出现同比下滑,净息差低于预期,不良贷款有所上升。

    第二,银行赚取息差收入具有一般合理性,反垄断也要理性。核心的一条是,银行贷款有一定的周期,而企业的景气周期并不相同;银行不仅要消化吸收这些未来的风险,还要巩固进一步提供信贷资金的能力。这些并不是没有成本的。

    由于我国银行业处于转轨过程之中,所谓中间业务占大头或者显著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并非一朝即可实现。同时,根据国际经验,中间业务并非一定只对客户单方面有利,而是双刃剑。如果未来中间业务大面积出现,大比例替代了息差业务,不等于客户不付成本或者少付成本。并且,这并不会改变信贷业务需支付成本的逻辑。显然,过分夸大中间业务比例大的好处是理想主义。

    第三,在正视现实基础上,要明确银行业的改革路径。根本之策是扩大银行自主权,尽快减少直至杜绝行政性质干预;实现利率市场化,允许更多金融机构参与竞争;显著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还要对金融机构加大监管,提高其管理运营的透明度,绝不能让华尔街式的“金融与平民的对立”在我们这里出现。

上一篇:中国股市“5.21四段落走势”传递哪些信号

下一篇:打击股市内幕交易:理应“零容忍”更该“零漏网”

转载 阅读(0) | 评论(0) 关键字:

免责声明: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图片、数据及图表)均为网友自发上传,如发生图片等侵权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若发现疑似图片侵权行为可发送举报邮件至3164116989@qq.com。博主所发内容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证券日报网提供博客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证券日报网博客互动平台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证券日报网无关,请各位网友不要上当受骗!

昵称:  登录 | 注册

减少编辑区域 增加编辑区域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00字以内)